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针砭杂文 > 读书随想 >

假如民国欺骗了你

时间:2014-08-31  阅读:  作者:董寅生

  对中国人而言,普希金的这首诗可能十分亲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快乐的日子终将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日子,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是古非今的传统,夸赞一个人时,总称其有古人之风,吹捧一个王时,总要将他比为上古的尧舜禹汤。一般人感叹“世风日下”,必定会紧跟着一句“人心不古”。今日不少人批评社会,不还是爱搬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对比?

  中国的史学家、思想家,多有思古、慕古、怀古、恋古的倾向。宋朝的邵雍以为:三皇时代,“以道化民”;五帝时代,“以德教民”;三王时期,“以功劝民”;五霸时期,“以力率民”。从皇帝到王霸,由道德而功力,大致而言,是循序渐退,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把上古社会视为黄金时代的看法,影响国人上千年,即使顾颉刚已经用实证方法论证了这种古史不过是后人层累的造成,但因为不满现在而怀恋过去的国人依然大有人在。

  近些年来,描摹“民国范儿”的图书相当走红,这其中有人文知识分子借民国往事,浇胸中块垒的成分,比如有的书讲北洋要人们如何尊师重道,有的书讲当时的报界如何客观独立,有的书讲段祺瑞因“三一八”惨案怎样自责,如何痛悔,其他诸如吴佩孚不入租界,曹汝霖不上贼船之类的故事,往往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暗含借古喻今之机锋。

  这类的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影响人们对民国历史的印象。今天一些白领小资,提到所谓民国的“范儿”,往往眼睛发亮为之神往;不少读书人感叹今天的大学只有大楼,没有真正的大师,也往往举出民国时期的几位文化名人作为仰止的对象。

  •   其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我们站在今天的地位,对现在的情况不大满意,于是怀恋所谓的民国范儿,其实民国时期,也有不少人和我们现在一些人一样不满当时的现实,怀想逝去的大清。

      陈忠实的《白鹿原》里,民国建立之后,普通百姓的生计,较之晚清,不仅毫无改善,几乎一直是在退步,许多农民对所谓民国并不感冒,对交粮纳税相对规范不乱来的清朝倒是思慕有加,这样的描述,我看是符合实际的。

      作为中华民国的末代总统,李宗仁可算是清朝覆灭的得益者了,但他20世纪50年代侨居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的唐德刚口述经历,言谈间对民国的人与事往往痛加抨击,对晚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却颇多溢美之词:他清末上陆军小学时,但见朝野一片朝气;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则朝气全失,全国上下但觉一片混乱破败。说到此处,李宗仁每每叹息:“你说奇怪不奇怪呢,奇怪不奇怪呢?”(见《李宗仁回忆录》第五章第一节)

      假使不是民国之后的乱局,农家子弟李宗仁未必能够风云际会,登上代总统的宝座,但繁华落尽之后,李宗仁在万里之外的纽约回顾平生,却觉得较之晚清,中华民国在不少地方实在是大大不及的。

      民间有句俗语:远香近臭。今天一些人看台湾,往往习惯讲那边保存了多少传统的文化,人民如何古风犹存,彬彬有礼,全不像一些大陆人那样礼仪粗疏,行为失检。

      不过,柏杨所谓《丑陋的中国人》,其批评的主要对象总是台湾人而非大陆人吧?唐德刚某年去台湾,在中央图书馆拜会蒋复熜先生,当时台湾报纸报道了一桩乱伦案。蒋先生看到后愤恨不已,对唐德刚讲:他幼年在故乡,当地发生一桩儿子打妈妈的事件。结果本地知县丢官,知府降级;再严重一点儿,县城府城城墙的垛子都要削平,科举考试停止,因为发生这样的案子是全县全府之耻。蒋先生抚今思昔,感叹台湾世风日下:从前清朝时期“哪像台湾现在风气这样败坏?哪像台湾现在风气这样败坏?”(见唐德刚《袁氏当国》第六章)

      这是不是也应了远香近臭这句俗语?

      民国或者晚清孰优孰劣,其实很难一语论定,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做出不同的判断。

      钱锺书《围城》里的诗人董斜川感叹:“不须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 这是钱先生的小说家言,但民国文人有如此感怀的并非少数。学贯中西的陈寅恪就服膺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一些名人,说自己“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可见他内心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学风并不认同。

      就我自己而言,也很仰慕民国时期的一些人一些事,比如《大公报》,比如蔡元培,但我同时从老人们的讲述得知,我的家乡在那个时期是如何的盗匪遍地,如何的民不聊生,如何的吃糠咽菜,如何的朝不保夕,如何的缺医少药,如何的贫穷愚昧……尽管这一切不像《恰同学少年》那般激情飞扬,《人间四月天》那般悱恻缠绵,但这其实也是“民国范儿”的一种。

      我并不是说民国无一是处,但我以为假如不加别择地接受那些渲染“民国范儿”的人写的书,有可能被他的煽情被他的媚雅所蒙蔽。民国在个别地方自然也有几抹玫瑰般的亮色,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血与泪,铁与火,死亡与饥饿,痛苦与毁灭……

      因为对现实不满,往往会感觉逝去的年代差强人意,逢到乱世或转型期,这样的论调尤易引发普遍的响应。

      比如西汉末年,人们对汉朝失望,纷纷寄望于王莽,王莽改制不成,大家觉得新朝怎么还不如从前的大汉;等到刘玄灭了王莽,复兴刘汉,天下依然战乱不息,百姓们又觉得王莽时期比之政出多门的刘玄略好一些;待到赤眉军杀入长安,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关中百姓又觉得烧杀不那么厉害的刘玄比之赤眉,还是要相对好那么一点。总而言之,后来者一旦失政,百姓们往往会觉得刚被推翻的政权尚有一日之长,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haiyawenxue

      历史是一面镜子,数典忘祖,自然不行,但总是把脑袋转过来朝后看,留恋过去那若有若无的的一点点“好”,甚至将这一点点若有若无的“好”无限放大,极度美化,其实也是在自欺欺人。中国要进步,还是得要——取法乎上并朝前看。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虫 儿 飞 一世长安 存在(外三篇)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异客 六朝文人的戏谑 因为懂,所以哀 母亲的智言慧语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左手握住了右手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你答应他了 顾客与商人 青墨赠暮云 沉默的多数派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不能怀孕的女人 小妇人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