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短篇小说 > 爱情小说 >

大学时期的爱情

时间:2014-08-28  阅读:  作者:王离京

  一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怀春与钟情之花,结出的果实自然就是爱情了。大学,是怀春钟情之人的集聚地,也自然而然地应该是爱情的高发地了。

  我是上过大学的。在我的大学时期,当然也见过、听过不少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也有过在大学里谈恋爱的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虽说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但其中油盐酱醋的气味,依然相当浓厚。

  接到大学通知书以后,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我自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憧憬。比如,期望在浪漫的大学校园里,能遇上一位祝英台那样的红颜知己。两人同窗共读,相帮相扶,比翼双飞。我想,很多男生在踏进大学校园之前,大约都会怀揣这样的梦想。同理,结识一位梁山伯,自然也是女生们的祈望。

  在我的大学时代,男女比例严重倒挂,女生绝对是紧缺资源。有人曾经戏称,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女生简直就是“葱花”。就拿我们中文系78级来说吧,130多个学生中,只有二十来个女生。至于那些理科系部,就更加惨不忍睹了,光棍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全不似如今,情况整个颠倒了,大学里一片阴盛阳衰的景象,让我们这些过来人艳羡不已。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爱情是什么,大学里的爱情又是什么?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还是秉烛共读、相互促进?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还是平平淡淡、相帮相守?说不清楚。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是见仁见智的。比方说,有个体育系的老乡曾老实地对我说,他在大学期间,就想收获一份“105”式的爱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通常是五十二块五。这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他的意思,是找个大学毕业生当老婆就行。到底是学体育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而学艺术的比较实际物质一些,择偶标准通常比较明确具体,比如家庭条件、身高相貌、来自哪里等等,那时人们的大城市优越感是很强的。而我,就是这样被人按图索骥地划入择偶范围的。这个暂且不表。

  •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撰文称,由于紧缺资源意识浓厚,导致我们系的女生们都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入校头几年都比较绷得住,因而本系同学之间婚配率不是太高。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感情这东西,应该是只求合适,不求最好。两情相悦,方能擦出花火。不是有句老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么?外人看着再般配、再合适的组合,但是人家俩人就是没感觉,或者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成。

      读大学时,我自认为是个不太受女生待见的人。比如嘴巴比较尖刻,爱拿别人的弱点开涮;学习不够刻苦,懒散爱玩;资质平平,没啥夺人眼球的才华特长;爱发个牢骚,“愤青”色彩比较浓厚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向往甜蜜浪漫的爱情,不妨碍我渴盼女生们的关注青睐。我之所以没有对本系女生展开攻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毕业以后,有位女生曾对我说,在学校时不少女生都对我有看法,认为我架子太大,对女生们爱搭不理的。我听了大呼冤枉,因为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从择偶的角度来看,本系女生对我而言,大体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年龄性格等原因,可以直接予以排除型的,这个就不必多说了。

      第二种,是让人望而却步型的,这里有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男生因为倾慕某位女生,就偷偷给她抽屉里塞起了情书。而这位女生却不解风情,将情书上交了辅导员。辅导员又比较简单生硬一些,在全年级会议上公布了此事,并且在公布时使用了一些刺激性语言,弄得那位男生灰头土脸,足有两三年的时间抬不起头来,使那位女生成为了不少小伙的公敌。人家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你也有不接受的权利。如果你认为不合适,可以婉拒,何至于采取那么极端的方式?你又有啥了不起的?毕业以后,一次同学聚会聊起此事的时候,一位知情者说,那位女生其实婉拒了好几次,但是那位男生也太死皮赖脸了些,没完没了地死缠烂打。那位女生实在是不堪其扰,方才出此下策的。

      其二,某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位女生背起书包要往教室外面走。一位男生满脸是笑地套近乎:“XXX,你是要去阅览室吧,帮我占个座位好吗?”他的那点心思,应该是路人皆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位女生很不给面子,她杏眼圆睁,满面怒容,厉声呵斥道:“想占位子自己占去,嬉皮笑脸的干什么!”那男生被训得呆若木鸡,半天没回过神来。周围的旁观者们,一时间也都目瞪口呆。

      这种类型的女生,自然会使那些脸皮不那么厚、胆子不那么大的男生们,对其敬而远之。

      第三种,是自视甚高型的。一次暑假开学后,一位男同学愤愤不平地对我说,他是跟一位女生一起乘火车回校的。在车上闲聊时,那女生很有些不屑地说,咱们系的男生要家庭没家庭,要模样没模样,要才华没才华,有啥可牛的啊?一个个没数的。解释一下,她说的那个“家庭”,指的是家庭条件。对这种显失公允的评价,那哥们儿很是不忿。“我看八成是因为没人追她,她的心理有些变态了。”说完这事儿之后,他又有些恶狠很地补充道。

      第四种,是不食人间烟火型的。我们系里的有些女生,实在是太文学了一些, 整天言必称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茅盾郭沫若。有位同学曾经有些苦恼地告诉我,他就找了这样一位文学女生。两人毕业以后分配到了两地,好不容易见次面,文学女生却总是天真烂漫地对他说:“我给你朗诵一首诗吧?”而对他那些待洗的衣物视而不见。我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我也知道,找老婆不是吟诗作对写文章

      对于这种类型的女生,很多男生大约是只能欣赏或者仰视,而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

      年轻的时候,我虽说没啥本事,但可恶的自尊心,却一点也不少。对于第一和第四种女生就不必说了,而对于第二、第三种女生,我是不敢胡乱招惹的。一旦她们发了毛,给我闹个大红脸下不来台,那就太没面子了。所以,我之所以对本系女生保持一定距离,完全是出于一种自卑和心虚,而不是什么架子大、瞧不上人。

      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也许错过了属于自己的最佳,同时也被别人所错过。对于凡夫俗子来讲,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其实是一种奢侈品,是消费不起的。自己不是梁山伯,就不能指望自己的另一半是祝英台,反之亦然。我们虽然有幸迈进了大学,但却并不能使自己就此脱胎换骨。所以,大学时期的爱情,也难逃窠臼。居家过日子,那种相濡以沫的依恋感、天长日久的习惯性,比那些绚丽烂漫、虚无缥缈的所谓爱情,更实在、也更可靠些。

      我的一位同学曾感叹:大学时期,我们不懂爱情。那么,现在就懂了么?我看也未必。

    haiyawenxue

      二

      我读大学的时候,谈恋爱是明文禁止的行为之一。系里管学生的头头们和辅导员,在我们一进校就将这一点公之于众,并不时利用各种机会敲打那些试图越界的学生们。但纵是如此,也不能阻止那些春心萌动的小伙姑娘们,费尽心思地搞一些地下小动作。

      大约从入学后第一学期开始,就有男女同学偷偷摸摸地出双入对了。起初,是刻意营造一些看上去像是巧合的相遇,例如去阅览室查资料坐在一起,到图书馆借书凑到一块儿,在背静处背英语单词赶巧碰见等等。到后来,交流逐步就走向深入。比如晚间到校园外的庄稼地里“散散步”、周日跑到郊外河边树林“谈谈心”。尽管他们自己觉得事情做得挺隐蔽,其实旁观者对他们那点小伎俩心知肚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基本都抱着成人之美的心态,没人成心去搅黄人家的好事。

      我读书的那所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设有艺术、外语等系部。那时学艺术的大学生,一般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必定有些天赋,因为招生数量极少,竞争胜出不容易;二是家庭条件尚可,起码能买得起一件乐器什么的。全不似如今,凡是文化课不行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天赋、家庭条件是否具备,通通一鞭子赶去参加“艺考”大军。而且,是个大学就能办艺术专业,搞得艺术生从当初的极端紧缺资源,变成了满大街都是的滞销品。 当时我们学校的艺术系、外语系女生,一个个捯饬得花枝招展、香风扑面,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目不斜视,活像骄傲的白天鹅。一般系部那些土头巴脑的男生,她们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外向的她们,谈起恋爱来也是不管不顾,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敢卿卿我我、亲亲热热,管它劳什子的恋爱禁止令呢。多年以后,一位带过艺术系学生的老师对我说,当时他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管制本系学生谈恋爱。放任不管吧,上面不高兴;真去管的时候,又没人理他那一套。到后来,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出大的事情来,就懒得再去过问干涉。

      而其他系部的学生们,相对胆小低调一些,对学校的规定心存忌惮,谈个恋爱还要煞费苦心地掩人耳目,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神神秘秘。比方说,有位理科系部的女生,平素形象极好,又是党员又是干部的,风头占尽。但不幸的是,她在跟男朋友亲热的时候,不慎珠胎暗结。自感形象毁于一旦、无脸见人的她,一时想不开,竟然选择了轻生。

      因为艺术系、外语系的女生比较摩登显眼一些,我们系的一些同学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比方说,一位同学以喜欢音乐为名,假装向艺术系一位女生借乐谱来看。在归还的时候,里边就夹带了一份小小的情书。可能是那位女生不解风情,也可能是她想显摆或者抬高自己,就把这事儿宣扬得人尽皆知,弄得那位男生很没面子。

      再比方说,一位男生对一位艺术系女生一见钟情,随即展开狂热攻势。在旁观者看来,那位女生的相貌其实一般般,比如有恶作剧者,就曾在背地里给她起了“背影”、“二百米”两个外号。意思是看她只能看背影,或者从二百米之外看。到如今我还认为,这两个外号起得太有才了。至于那位男生追她的动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仅仅因为她是艺术系的摩登女,说不清楚。两人虽然轰轰烈烈地处了一段时间,后来还是劳燕分飞了。

      浪漫,大约是恋爱中的男女,人人都心向往之的。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在这方面的追求,似乎更为明显、强烈一些。但是虚幻的浪漫,在生活的现实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比方说,我们系有位男生,爱上了艺术系的一位女生。两人恋爱的那些日子,那叫一个如胶似漆。但当毕业分配时,女生去了大城市、男生去了小城市之后,女生就提出,两人结合的先决条件,是男生必须调往她所在的那座大城市。而对那位男生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那位男生深陷苦恼而不能自拔。他之所以毕业没多久就走上了轻生之路,这件事大约是主要的诱因。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左手握住了右手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存在(外三篇)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你答应他了 小妇人 六 母亲的智言慧语 虫 儿 飞 六朝文人的戏谑 沉默的多数派 青墨赠暮云 异客 因为懂,所以哀 不能怀孕的女人 一世长安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顾客与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