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主页 > 针砭杂文 > 网络文摘 >

文运与国运

时间:2015-12-12  阅读:  作者:睦达明

  同治六年(1867)五月十一日上午,曾国藩与心腹幕僚及弟子赵烈文聊天:“今天有个四川籍的庶常来见我,发现他的言谈举止根本不像一个士大夫。前天也有一个湖南籍的庶常送诗给我看,但排律不成排律,古体诗不像古体诗。国家选拔的人才居然是这个样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自古以来,文运与国运息息相关,看科举选拔人才的状况,天下事就可以预见了。”

  曾国藩所说的庶常,亦称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立政》篇中的“庶常吉士”,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并有潜质者充任。

  按照惯例,明、清科举进士一甲三人例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择排名靠前且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这就是俗语说的“中进士、点翰林”。点了翰林,就进入了仕途快车道。所以翰林院既是明、清政府的储才之地,也是内阁辅臣的最主要来源之地,到后来几乎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也因此号称“储相”。明、清政坛许多著名人物如杨廷和、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曾被选为庶吉士。

  庶吉士都是饱读诗书之人,理应气质高雅,博洽多闻,曾国藩说到的这两个翰林,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明、清之际,科举取士制度已经积弊日深,而皓首穷经的读书人在年复一年的各级应试中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精神受到严重摧残,人格早已破损和萎缩。晚清时国家选官不仅进士、举贡、吏员三途并用,而且有军功、捐纳等途径,加上吏治腐败,卖官买官,考取进士、点了翰林的读书人,如果不拉关系,不走门子,不攀龙附凤,不投机钻营,是很难谋得理想职位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见了曾国藩这种位高权重的大官,言谈举止根本不像一个士大夫,甚至一脸哈巴相,毫无读书人的骨气,是毫不奇怪的。

  曾国藩说得不错,文运与国运息息相关,文运昌则国运昌,文运衰则国运衰。晚清文运如此,国运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城市 迟来的爱 毕飞宇:干净的写作 爱一个人真难 年轻,应该让每一天都在冒险 2016年春节乡村生态见闻与思考 上帝的赌约 翻版的农夫与蛇 尾声二 第十一节 老实善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傻 爱情-季羡林 古田山庄 不同商业模式,不同的结果 三月的夜了,花开了么? 邂逅江南 烛影摇红 给女儿的信 等待,那场雪 冬阳 走进你,温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