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针砭杂文 > 读书随想 >

《阿Q正传》中Q及D与O

时间:2013-08-01  阅读:  作者:陈盈璇
  我们对鲁迅的误读从来就是鲁迅阐释无法切割的构成部分,因为我们总难免不犯类似阿Q的错误,那就是用未庄的标尺丈量未庄以外的世界,用我们自己的视界框定鲁迅世界,用自制的标尺丈量鲁迅,用先置的意图索解鲁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年轻学生释读鲁迅自有学富五车的长者不可比的优势,他们的年轻,他们的单纯,甚至他们的无知,就是他们的优势。因为他们的视界不像前辈那样固化,他们的前见不像长者那样沉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他们对于鲁迅的阐释。这组7篇论文就是年轻学生的“习作”,其中的论见或许稚嫩,但不无启发意义。如陈盈璇《〈阿Q正传〉中Q及D与O》认为《阿Q正传》中的小D其实就是剪掉辫子的阿Q,但小D长大之后也还是阿Q,就颇富意味。 
  摘 要:《阿Q正传》中有两个无确切籍贯和姓名的人物,即阿Q和小D。这两个名字并非是鲁迅信手拈来的,其命名有着特殊的创作意图。本文试从小说人物字母命名的角度分析,探究《阿Q正传》中Q、D、O之间的联系,以此重新阐释文本,理解鲁迅的叙事意图。 
  关键词:阿Q 小D O 鲁迅 
  《阿Q正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关于小说中人名阿Q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伴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入,人名阿Q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八十多年,成就非凡。 
  但是,过去的人名研究一直围绕着阿Q展开,几乎都忽略了小说中另一个与阿Q名字相似、命运类似的人物——小D。在小说的结尾,阿Q最后画押使尽了平生力气画圆圈O,这是小说中最后出现的一个字母,至此Q、D与O的联系浮出水面。周作人曾说鲁迅选择Q是为了那后面的小辫子好玩,但对于D的字母选择却只字未提。当然,鲁迅对于小说中人物名字的选择断不会信手拈来,其背后的叙事意图是值得考究的。如果说O是人完美的生存状态,是人物最后期盼的圆满,那么Q可看作是留着辫子的O,而这条辫子便是羁绊人走向完美的阻碍,D虽然没有辫子,却也被种种压力压迫得扁平了一面。鲁迅对于人性的绝望,认为人生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完美的意义,在此得到了揭示。 
  一、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的辫子 
  鲁迅在《阿Q正传》序文中提到自己“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么写”,籍贯也不确定。显然,阿Q就是一个没有确切姓名和籍贯的人。那么,为什么选择Q这个字母,而不是别的英文字母,或者是叫“阿三”、“阿四”这样的名字呢?这必然与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有关系了。 
  周作人曾说:“据著者自己所说,他就觉得阿Q上边的小辫子好玩儿。初版的《呐喊》里只有《阿Q正传》第一页上三个Q字是合格的,因为他是拖着那条小辫,第二页以后直至末了,上边目录上那许多都是另一写法,仿佛是一个圆圈下加一捺,可以说是不合著者的标准了。”①他还说道:“假如鲁迅写平常的小说,就是像《呐喊》里前面那些小说,他可能就叫他阿桂,若是要他写事情,但这回是为星期特刊写的,所以在这名字上面加上了一点花样了。”② 
  其实,鲁迅的这点“花样”在Q字母的选择上便是初露端倪的。“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③在《阿Q正传》中,阿Q会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也会被人侮辱,说“人打畜生”,可谓是受尽痛苦。结合Q字母的外形,似是一个人头后面拖着一条辫子,与阿Q的形象相符。再者,除了这条显眼的辫子,Q字母上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是无法辨认的,这与辛亥革命前后满清子民留着辫子,嘴脸畸变,浑噩不知的形象也是极为相似的。这种外形上的相似度,便是鲁迅命名阿Q的第一个意图。 
  其次,在未庄人看来,阿Q的辫子是他的短处,就像是一颗毒瘤跟着他,使大家好抓住这个把柄欺负他。然而,阿Q并没有像鲁迅一样对辫子深恶痛绝,反倒是利用精神胜利法自得其乐。这对应到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这个弱点就像是阿Q的辫子,别人看得到,自己却很难看得到,甚至有时候自己将弱点错以为是优势暴露了出来也浑然不知。 
  阿Q的无名无姓无籍贯,也代表着那根辫子的无名无姓无籍贯。鲁迅是故意失掉了阿Q的这些基本信息,一反人物创作的惯例,运用“纠缠”、“空白”等多种叙事手法,想给世人一个暗示:辫子可能是你的,可能是他的,也可能是我们大家的。鲁迅写《阿Q正传》是故意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④,或者“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⑤,“他写的既是一个中国人,也是一切中国人;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既是一切中国人,也是一个中国人。”⑥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阿Q,都会是“阿Q群像”中的一员。阿Q虽然死了,但他的灵魂附在了人们的身上。Q成为了国民劣根性的符号,而那条无名无姓无籍贯的辫子正是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二、小D:没有辫子的阿Q 
  如果说Q字后面的是一条辫子,那人物小D的名字也就有解释了。鲁迅自己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曾说:“他叫‘小同’,大起来,和阿Q一样。”⑦从外形上看,Q字的辫子剪掉后变成了O,这圆润的O或许是当时国人的理想状态,可是人们面对着内在人性限度和外在传统制度的压力,这些压力会让O变成一面扁平的D。从人物命运上看,小D也是一个穷小子,他在阿Q眼里微不足道,就像阿Q在别人眼里也是微乎其微的。他为了满足内心的求生欲望,必须寄人篱下,被传统制度打压得平整。所以,无论是阿Q还是小D,都不能达到O的临界完美状态。现实总是缩小了O 的道路,让人无法踩在这根细线上从容自若,最后不是倒向了Q就是掉入了D。 
  正如鲁迅说的,小D大起来会和阿Q一样。小D在《阿Q正传》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很多行为与阿Q一样。例如小D被阿Q怒目而视时,说自己是虫豸,这与阿Q被人捏住辫子时说自己是虫豸一样。还有阿Q与小D厮打时互相抓住彼此的辫子,动作也是一致的。阿Q与小D同时松开了抓住辫子的手,阿Q说:“记着罢,妈妈的……”小D说:“妈妈的,记着罢……”两人都是回过头去说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了当时的小D就与阿Q极为相似,虽然小说中没有提及小D接手阿Q的工作后变得如何,但前面的种种相似性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提示。另一方面,小D也是阿Q宣泄愤怒的转移品。阿Q将自己遭受“生计”问题的愤怒转嫁到小D身上,还在小D面前表现出很好的姿态,仿佛是另一个赵太爷。这两点表现出了小D的“小”,容易被其他人忽视。如果没有与阿Q的那场“龙虎斗”,或许小D都不会被研究者提及。这样的人摆在现实社会中也往往会被忽略。
但是,与“阿Q群像”相比,小D反映的是另一种“小D群像”,即当人还没有成长到阿Q时代时,天真得就像小D一样,谦逊得让人更加愤怒起来。等到大起来,小D变得和阿Q一样了,也就成为了“阿Q群像”,同时又有新的生命诞生,代替小D的位置。 
  当然,如果阿Q意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剪掉了辫子,他也不会成为阿O,因为人性总是有欲望的,制度会禁锢人的思想,D是“渐渐发生了遗老的气味的根源”⑧。D与Q一样,都是国民劣根性的符号。 
  从Q与D这样的循环往复可以看出鲁迅的态度:人生一开始并不是阿Q,人们并不懂得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而是像小D一样无知,在比自己霸道的人面前谦逊,等到大起来,才会在比自己霸道的人面前装卑微,在被欺负之后忍着不出声,然后再把这份愤怒发泄到比自己更卑微的人身上。这样循环无止的悲剧不知何时才能停止,鲁迅虽然期盼那种不留遗憾的尾巴,也不被传统与人性打压平整的O,心里却是深深的悲痛与绝望。 
  三、O:Q与D的镜像隐喻与时间错位 
  《阿Q正传》的最后一章叫“大团圆”,阿Q在这章里画押时,因为不认得字而改画一个圆圈,但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对于画圈不圆而感到懊悔,虽然有点滑稽,但“这里的‘反语’真是深刻得抠进肉里去了”⑨。这章故事里有死、有怨、有哭,就是没有传统思维中的“大团圆”结局,唯独一个没有实现的O带着一点“圆”的味道。O的出现,也正好与Q和D分别形成对比,使Q的辫子和D的扁平在O的衬托下更加赤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O代表的是圆,象征着圆满。在《阿Q正传》中,O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理想的镜像隐喻。它像一面镜子,隐喻出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东西。阿Q想要画圆圈成为了他最后使尽力气做的事,所以,圆满的O是他的理想。也就是说,O代表的圆满是“镜像”,隐喻出Q和D的不圆满。鲁迅表面是客观地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实则在这平静的镜子后面摆了一枝蜡烛,让大家看到反射出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把社会本质折射出来。而且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与O有关的人名,表现出了对于人性不完美的一种顿悟。O的隐约闪现也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变得完整,架起了Q、D、O的联系的桥梁。 
  小说字母式的模糊叙事和内在联系,都蕴含着作者的叙事意图和对人性的绝望。主人公“阿Q是一个变数而非定数”⑩。阿Q被虚化了姓名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幻想过恋爱和女人。“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这段时间阿Q是沉溺在自己幻想的“时间版图”中的,他没有问过别人的想法,也融不进别人的时间里。后来,仅是一次与吴妈的闲谈,阿Q就把“女人”的目标定位在了吴妈的身上。他只顾自己的“困觉”想法,直白露骨地和吴妈说了出来,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唐突的行为是不符合传统制度的。因此,在其他人眼里阿Q就成了“忘八蛋”,遭众人唾弃。这便是阿Q人生的第一重错位:沉浸在自己的时间意识中,想要追求圆满的恋爱,却被世人的“标准时间”所抛弃。 
  另一方面,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阿Q迷迷糊糊地成为了赵家遭抢的“凶手”,被抓进县城里去了。等到游街示众马上就要被“嚓”的去杀头了,他才彻底省悟到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示众罢了”,“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等到这一切都来了的时候,阿Q竟也没有唱几句戏,只说出了一半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最后也只落了个俗套的“救命,……”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而且,二十年后就该是小D“大起来”的时候了,是否也就到了另一个小D告诉这个小D“赵……赵家遭抢了”。如此循环不清,在众人眼里是“怪物”的阿Q与不知二十年后会如何的小D,就是第二重时间错位了。 
  双重错位的人物言行与时间意识,使得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自己的空白待补特征。阿Q的典型性越突出,人物的对应性就越模糊。阿Q是现实中的哪一个人就像是一道填空题,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谁都会成为某一个参考答案。 
  O在最后的出现,是阿Q使尽平生力气去展现的,却也没有成功。换句话说,O在小说中是一个虚幻的代名词。很多人都像长衫人物一样根本不计较阿Q画的圆圈够不够圆,只要画了交差便是了。没人在乎O的答案是什么,O也无法真正出现。鲁迅在无情扼杀O的出场几率时,也揪着心里无力的绝望感。他让O成为一面镜子,照出Q和D,却照不出自己。 
  四、结 语 
  《阿Q正传》是一部有着丰富意蕴的经典小说。从人物名字的角度出发,小说中阿Q和小D就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在一部中文小说中出现了Q和D这样的英文字母,以及在大结局隐约闪现出的O,这背后的联系是阐释文本的一条有效途径。 
  之前长期的阿Q研究往往会让人忽略了O与D的功能意义,其实读者只有将人物置于创作的原点,体会作家的意图,找到Q、D、O之间的联系,才能明白阿Q和小D得名的真正原因,而文本的解释与鲁迅的内心情感也就显而易见了。 
  鲁迅赋予阿Q和小D的名字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代号,而是一种蕴含着创作意图的表现手法。可以说,这两个名字就是小说创作意图的一部分,是“暴露国民弱点”的工具,是“国民劣根性”的根系,是鲁迅内心深处想要使劲却很无力的绝望。 
  ①②⑧⑨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第85页,第140页,第144页。 
  ③ 许寿裳:《鲁迅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⑥⑩ 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第184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作 者:陈盈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鲁迅 阿Q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一世长安 异客 沉默的多数派 左手握住了右手 不能怀孕的女人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母亲的智言慧语 虫 儿 飞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顾客与商人 小妇人 六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你答应他了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青墨赠暮云 六朝文人的戏谑 存在(外三篇) 因为懂,所以哀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