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针砭杂文 > 读书随想 >

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

时间:2017-01-31  阅读:  作者:郑瑞娟

  摘 要:本文以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三部小说为例,旨在探究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有移民就有流浪,聂华苓以冷静而客观的书写姿态,把自身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塑造了流浪的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特定背景下流浪者的漂泊人生和流浪意识,呈现了他们依托精神的原乡,寻找精神归属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聂华苓 流浪的中国人 精神归属

  冷战时期的台湾作家较多地塑造了悲剧性的“流浪的中国人”的形象,个人在近现代中国苦难记忆中自我的失调与失重,如白先勇《孽子》中李青的父亲、《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一把青》中的朱青、聂华苓《珊珊你在哪儿》中的李鑫、《桑青与桃红》中的桑青(桃红)等,以及两岸分离与国家裂痕带给海外游子的无所适从之苦,如於梨华的《又见棕榈》中的牟天磊等。他们从大陆到台湾蜉蝣寄身的生活,强烈地感受到身份认同的困扰。大陆—台湾—美国,这种历史的裂痕让20世纪中叶的海外华人对民族国家有了难言的痛切感受。

  《珊珊你在哪儿》是聂华苓在台湾所创作的短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三生三世》是其在美国所写的长篇小说。本文试图从这三部作品中,窥探聂华苓小说中“流浪的中国人”形象。萨义德认为:“小说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其社会的历史和经验,也被其社会所塑造。”聂华苓作品中,融入其现实经验,在小说中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归属。她的作品,始终存在着祖国大陆的影子。这是一个旅美作家对祖国大陆和故乡家园的回忆,对根的怀念和追寻。《珊珊你在哪儿》以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为线索,写了台湾的人物众生相,他们从大陆“流浪”到台湾,失根的他们在台湾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精神的无所寄托使他们变得空虚、消沉。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写了桑青从大陆到台湾又到美国,身份的尴尬处境使得原本纯洁活泼的桑青变成了纵欲狂桃红。在历史的车轮下,小人物遭遇着巨大的从身体上到精神上的折磨,一生都在流浪的桑青在外力的压迫下,彻底沦落。晚年自传体小说《三生三世》以一个经历了历史沉浮的过来人的眼光审视了聂华苓自身一生的遭际,也是半部中国的历史,纵观全书,始终传达出的是一生漂泊的流浪意识以及对故国家园的眷恋。

  一、两岸分离带来的回忆与现实的失重——以《珊珊你在哪儿》为例

  •   聂华苓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国民党控制下的台湾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笔触,塑造出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她的作品以一种冷静、透视的眼光来观察、描摹社会生活和人物遭际,让我们看到个人在时代动荡中的悲剧性。《珊珊你在哪儿》中故事的主人公李鑫和珊珊都是流落到台湾的大陆人。小说用大量篇幅写李鑫对珊珊的记忆,背景是大陆的四川省,无论是被落日照射的乡间小路,还是橘林,都散发着浓郁的对祖国故土的怀念之情。

      珊珊是李鑫对少年,对故土的怀念的象征。记忆中的珊珊纯洁、美好,虽然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李鑫的内心始终保留了一分希望,这源于其对少年时期在大陆的青春记忆。多年来,李鑫独守这片小天地,一个人默默守护,静静缅怀。青春、故土、女孩、少年这一切在李鑫的心里升华,记忆中的美与现实的污浊不堪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梦的映照下,现实中的人和事显得庸俗无趣,李鑫将记忆中的珊珊与连同关于珊珊的一切记忆,小心地供奉在心灵的神坛加以呵护,顶礼膜拜。

      小说在回忆、现实中来回穿梭,对记忆的描写,多呈现如诗如梦的氛围,而对现实的描写,又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社会灰色的众生相。公交车上,李鑫对记忆的想象与现实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也随着李鑫的回忆对珊珊充满好奇,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出人意料。理想的美和现实的丑,对比鲜明,面对美好的幻灭,作者没有半句嗦和议论,故事戛然而止,把无限的唏嘘留给读者。“珊珊你在哪儿”好比一声痛切的呼唤,结局那无声的沉默更显现出现实的一种无可辩驳、无法逃遁的强势与压力,既是对现实的嘲笑,更是无声的怜悯和叹息。

      聂华苓笔下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人,虽然在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回忆与现实的失重造成人物内心的孤寂、凄苦,但他们仍然有意识地保留和继承了对“原乡”的精神归属。

      二、国家裂痕带来的海外游子的无所适从——以《桑青与桃红》为例

      聂华苓197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凝聚了作者半生飘零的人生经验。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桑青因中国和世界的动乱,从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变成疯子,易名为桃红的故事。作者曾在一次答访中道出用心所在:“我不仅是写一个人的分裂,也是写一个人在中国变难之中的分裂和整个人类的处境:各种恐惧,各种的逃亡。”作品铺展出历史的纵剖面,表达动乱的时局给人类精神造成的错位。作品反映的时代,是中国最为动荡的时代:抗日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及失根的中国人在美国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等等。作品中桑青的一生都在逃亡,都在流浪,从南京逃到重庆,又到北京,到台湾,到美国……是时代的动乱造成了桑青个人的命运悲剧,在时代面前,个人显得无助、无力,个人命运被时代所摆弄。桑青日记中有这样沉痛的自语:“中国人是没有地方递解的外国人。这是他们调查其他国籍的外国人所没有遭遇到的困难。”小说人物宿命式的漂泊被渲染了一层家国政治悲剧色彩。

      《桑青与桃红》是一首流浪儿的悲歌,是失根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聂华苓以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为背景,融入自身经验,写现代中国人的流放和精神分裂。《桑青与桃红》塑造的桑青这个“流浪的中国人”形象,触目惊心地为我们展示了离散华人的认同困境与精神悲剧。

      三、自身的流放经验——寻找精神的原乡

      《三生三世》是聂华苓1991年写成的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一生的经历,融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和祖国历史为一体,反映了作者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三个地方的经历。王蒙评论说:“为什么叫《三生三世》?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别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国人一生就得经历三生三世的试炼和痛苦。”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一、故园春秋:写了作者在祖国大陆的经历(1925—1949);二、生·死·哀·乐:写了作者在台湾的生活(1949—1964);三、红楼情事(1964—1991):写了作者到美国爱荷华州后与保罗·安格尔的生活。整部书叙述了作者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的流放经验,为《桑青与桃红》提供了现实注脚。如果说《桑青与桃红》是客观的、理性的,那么《三生三世》是主观的、感性的。全书百感交集,在历史与现实中,回忆过去与现在,既热烈又温柔,充满欢笑与泪水。

      聂华苓流浪了一辈子。抗战时期,她是流亡的学生;在台湾,她是“大陆人”;在美国,是中国人;在中国,是华裔美国人。她的一生,经历了动荡与传奇,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一生犹如三世。她虽然漂泊着,但她的作品始终不变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根的认同。她以“流浪般”的人生经历,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苦难和传奇。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对根的哲学思考,在流浪中极力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

      四、结语

      聂华苓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的漂泊者对于自身处境与生命方式的反思。其作品写了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精神貌相,在生命的漂泊中完成了个体建构的写作。聂华苓把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身上,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和忧虑。她用写作来对抗个体漂泊的零落和历史变迁的虚无,塑造了一个个流浪的中国人形象,从而以空间的在场来寻找历史和个体的存在。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聂华苓的书写姿势客观而又冷静。她以一个个普普通通人物展现中国特定年代的辛酸泪史,在作品中书写着普通人物的人生与人性。其笔下的“流浪的中国人”的形象,并没有走向自我消解,走向绝望,在其深处,呈现着意义的热量。从李鑫到桑青再到聂华苓自身,亦如聂华苓,在看似温柔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韧、坚强的心,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坚韧、纯粹。

    haiyawenxue

      参考文献:

      [1] 李章辉.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聂华苓.台湾轶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5] 聂华苓.三生三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项目《台湾文学研究》立项编号:YJSXWKC201557

      作 者:郑瑞娟,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虫 儿 飞 六朝文人的戏谑 你答应他了 青墨赠暮云 因为懂,所以哀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顾客与商人 母亲的智言慧语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存在(外三篇) 沉默的多数派 不能怀孕的女人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异客 小妇人 六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一世长安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左手握住了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