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针砭杂文 > 读书随想 >

浅析《华伦夫人的职业》 的创作技巧

时间:2014-08-28  阅读:  作者:邹芳

  摘要:受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的戏剧创作不仅颠覆了“佳构剧”公式化、非现实主义的情节模式,还大胆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对现实社会中的虚伪道德进行猛烈地抨击,促使观众去分析、思考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萧伯纳在戏剧上的大胆革新把19世纪末英国传统戏剧推进到了当代“新戏剧”创作的新阶段。本文以萧伯纳的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为例,从剧本素材的“现实性”、剧情设计的“颠覆性”、以及戏剧“讨论”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萧伯纳的戏剧创作新技巧。

  关键词:《华伦夫人的职业》;佳构剧;现实主义;戏剧“讨论”

  《华伦夫人的职业》完成于1894年,作家萧伯纳通过讲述剧中人物华伦夫人堕落的血泪史,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被迫卖淫的敏感的社会话题。此剧刚一上演便深深刺痛了英国上流阶层的心,被认定为“不道德”,“不适合舞台演出”。直到1924年,英国才允许《华伦夫人的职业》在伦敦正式上演,结果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萧伯纳把《华伦夫人的职业》看作是“一部为了妇女而写的戏剧”。因此,国内外学者们一直以来对剧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华伦夫人和薇薇兴趣未减。事实上,《华伦夫人的职业》还是萧伯纳早期致力于创作英国式“新戏剧”的一个成功尝试。

  本文中,笔者以《华伦夫人的职业》作为文本研究对象,从剧本素材的“现实性”、剧情设计的“颠覆性”、以及戏剧“讨论”的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萧伯纳如何在剧本中尝试戏剧创作新技巧。笔者认为:受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不但主张戏剧要围绕“现实素材”,深入挖掘社会问题,以达到抨击和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目的;而且他还颠覆了传统“佳构剧”的情节模式,采用了戏剧“讨论”技巧。萧伯纳在戏剧上的大胆革新把19世纪末英国传统戏剧推进到了当代“新戏剧”创作的新阶段。

  •   一、 剧本素材的“现实性”

      19世纪70、80年代,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被介绍到英国,英国剧坛为此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随着易卜生的戏剧不断地搬上英国舞台,一股“易卜生研究热”迅速风靡了英国戏剧界。萧伯纳就是当时受易卜生影响极大的一位戏剧家。

      萧伯纳曾在《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宣称:易卜生的戏剧冲破了西欧传统戏剧的牢笼,“自由地和清醒地”观察现实生活,以大无畏的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无情地抨击。受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认为戏剧不是供观众消遣的,而是要让观众“坐立不安”,引起他们深思剧中涉及到的现实社会问题,从而让戏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讲述了华伦夫人从妓、以及靠妓院发家的故事,该故事就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妇女卖淫”的社会现实。

      萧伯纳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推行了对外扩张政策,发展了自由贸易,所以,富庶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富庶”的背后隐藏着由于贫富不均带来的罪恶:贵族们在庄园里过着宫殿式的生活,而农民却在自己的破茅屋忍冻挨饿;工厂主剥削工人,大敛钱财,而失业的工人却绝望地在生死线上挣扎。一个国家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犹如天堂与地狱。

      剧中女主人公华伦夫人共有姐妹四人,早期因家境贫寒,命途多舛:一个姐妹“在一家铅白厂里,一天干十二个小时的活,每星期拿九个先令,后来中了铅毒死了。原来她以为顶多会弄得一双手失去活动能力,没有想到送了命。”另一个姐妹,虽然“嫁给德福海军军需厂的一个工人,每星期挣十八个先令,有能力把房子和三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她男人喝酒上瘾”后,从此一贫如洗。姐姐莉齐不堪忍受贫穷,自教会学校逃走后,被人预言她的下场将会是“从滑铁卢桥跳下去”。华伦夫人起初状况也不好,经常挨饿受累。她先是在一家饭馆里的厨房干粗活,后来又在一家酒吧做女招待,“每天干十四个小时,一个星期挣四先令,”时常“累得眼皮都睁不开”。

      一天,华伦夫人偶遇了“失踪”的姐姐莉齐。此时的莉齐“穿着毛皮大衣,文雅舒坦,钱袋里装了许多金币。”看到华伦夫人还在为几个小钱没命地干活,莉齐不满地冲着她直嚷:“你在这里干什么,你这小傻瓜?累坏了身子,糟蹋了脸子,替别人赚钱。”莉齐的话触动了华伦夫人:如果自己不想“穷得像那些喝得醉醺醺的,认为自己该永远受穷的废物女人”一样,她就得赚钱摆脱贫穷。什么样的职业才能让华伦夫人脱贫致富呢?

      华伦夫人十分清楚自身状况。她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靠“音乐或是演戏或是给报纸写文章的才能”挣钱,这对她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她的本钱就是自己那张漂亮的脸蛋和天生讨男人喜欢的本领。靠这种方式赚钱,华伦夫人认为这比她能找到的其他工作强多了。所以,华伦夫人也像姐姐莉齐一样做了一名妓女,靠赚男人的钱发家。多年后,她又从这个行业中发现了“致富”的契机,为了赚取35%的利润,投资数家妓院,榨取因贫穷被迫卖淫女孩的血汗钱。

      萧伯纳设计华伦夫人的“职业”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启发。当时社会,贫穷和内需促进了“妓女”业的昌盛。年轻人身陷穷困,多数会从事扒手和妓女行当,因为“小而轻巧的手指能够让男孩子扒取有钱人的财富,年轻女孩的处女诱惑能从好色之徒那里取得大笔的赏钱。”[1]而且,当时社会鄙视男子没有十足的收入就结婚,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均在26岁。在这个年龄之前,许多男子要解决生理需要,便去找被贫穷逼作妓女的女孩寻欢作乐。

      所以说,当一些戏剧家还在设计低俗的,娱乐性的情节以讨好观众的时候,萧伯纳敢于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从现实生活提炼素材,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使观众从戏剧中受到教育。《华伦夫人的职业》的“现实性”就是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二、 剧情设计的“颠覆性”

      19世纪后期,西欧戏剧界普遍流行创作“结构谨严剧”(简称“佳构剧”)。“佳构剧”的特点在于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巧妙多变,运用误会、乔装、巧合、意外等手法制造悬念,剧终或是澄清误会,或是好人得报,坏人受罚,或是大团圆收场,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萧伯纳十分反对“佳构剧”这种以情节公式化为中心的戏剧。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产物,不是什么机械结构。如果剧本只是讲述坏人怎样企图拆散一对忠实的青年未婚夫妻的故事……常看戏的人很快就不愿意看这种戏了。看过二十来场以后,观众就能猜出只能作为这一剧本基础的事态和情节可能出现的转折。”[2]因此,萧伯纳在创作剧本时,大胆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佳构剧”的惯常写法。他将剧情设置在传统的故事模式中,但在戏剧冲突发生后,剧情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反转。《华伦夫人的职业》的设计技巧就突显了萧柏纳这种颠覆传统“佳构剧”的戏剧思想。

      如果按照“佳构剧”的呆板设计,《华伦夫人的职业》应该在第一幕顺畅地介绍剧中人物和背景,第二幕薇薇发现自己的母亲华伦夫人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并由此与她决裂,第三幕薇薇了解母亲是生活所迫才从事“妓女”职业,其实是个好人,母女之间冰释前嫌,合好如此。萧伯纳在设计此剧时,一反传统将剧情冲突的爆发提前到剧幕的中段。剧中的第二幕讲述薇薇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次冲突以薇薇接受了华伦夫人和她的职业圆满结束,这是一幕温馨动人的画面。剧情发展至此,故事看起来似乎该结束了,因为矛盾的爆发与解决对于一般的剧作来说都标志着戏剧进入了尾声。而且,观众也相信这是一出常见的“家庭剧”。但是对于萧伯纳的戏剧来说,这并不是结束,反而是一个更为严肃的剧情的开始。因拒绝克罗夫爵士的求婚,薇薇与之发生了犀利的语言冲突。争吵中,薇薇获知母亲还经营数家妓院的惊人事实。剧尾薇薇无法原谅母亲的“堕落行为”,选择与母亲决裂并离家出走。这样的结局既破坏了“佳构剧”一贯的“大团圆”规则,又达到了引发观众去深思剧情背后隐藏的道理。所以说,萧伯纳在结构上的颠覆设置,不但扩充了戏剧的内容,而且在戏剧后半段增添了全新的思想内涵,将一个简单的“家庭剧”发展成为一个“问题剧”,不是在“娱乐”观众,而是在“教育”观众。 三、 戏剧“讨论”新技巧

      在论文《易卜生戏剧在技巧上的创新》中,萧伯纳指出戏剧的新技巧就是“讨论”;易卜生在戏剧中引进“讨论”的技巧,这正是新旧戏剧的分水岭。萧伯纳说:“当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讨论’场面征服了欧洲后,严肃的剧作家现在认识到:‘讨论’不但是对他的最高才能的主要考验,而且也是他的戏剧引起观众兴趣的真正核心。”[3]所以,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也引用了“讨论”的技巧。《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讨论”的场面同情节交织一起贯穿全剧各个部分。

    haiyawenxue

      第一幕,随着剧中人物陆续出现,人物对话中讨论的话题不断增加:薇薇和普瑞德先生关于“恶劣的英国教育制度”的看法;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爵士对“谁是薇薇生父?”的猜测;普瑞德先生和华伦夫人对“教育薇薇”的争议;塞缪尔牧师与弗兰克关于“结婚娶妻”的争吵。这些话题帮助观众逐一了解剧中人物不同的性格、社会身份和行为方式。

      第二幕,剧情冲突源于母女之间关于“做妓女应不应该?”的讨论。薇薇无法理解母亲做妓女的选择。在她看来,母亲应该去寻找适合她发展需要的环境。华伦夫人反驳,因为社会没有给女人好机会,出生贫穷的她做妓女比干其它工作要强的多。而且,自己赚钱供薇薇读书,把她培养得有出息,这样做是值得的。这场争论在薇薇称赞“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的声音中平息了,却给观众留下一个思考:谁为华伦夫人的堕落负责?

      第三幕,情节冲突继续升级。克罗夫爵士向薇薇曝露了他和华伦夫人合伙经营妓院的秘密。一场争执又随之而生。薇薇认为,妓院“让十个女孩九个倒霉”,所以经营妓院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在列数上流社会如何敛财的事情后,克罗夫爵士扬言,经营妓院能为他带来35%的利润,他不会傻到放弃这样赚钱的好机会。这场争论令观众彻底认清了上流社会“伪善”的嘴脸,达到萧伯纳教育观众的目的。

      第四幕,剧情以讨论的场面结束。这次讨论的话题变得更加严肃、尖锐了。关于“金钱与道德”母女各抒己见,互不退让。薇薇坚持,华伦夫人应该放弃经营妓院,否则她无法继续接受母亲的经济支助,因为花着不正当渠道赚来的钱,她会产生罪恶感。华伦夫人以“财富能带来富足生活,自己不做别人也会去做”为理由拒绝女儿的要求。一场道德之战最后在“母女决裂”声中息战了。故事虽然没有以“大团圆”结局收场,但是争论却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反思:为什么一个“被剥削者”最后会变成一个“剥削者”?华伦夫人该不该受到谴责?薇薇抛弃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这样做对不对?……

      所以说,萧伯纳在戏剧中引用“讨论”的技巧不但让戏剧丰满有内涵,而且也让观众跳出了 “佳构剧”机械结果的限制,主动去思考“讨论”背后隐藏的道理,达到“被教导”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沉默的多数派 存在(外三篇)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左手握住了右手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异客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六朝文人的戏谑 不能怀孕的女人 因为懂,所以哀 虫 儿 飞 青墨赠暮云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一世长安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母亲的智言慧语 你答应他了 小妇人 六 顾客与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