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精美散文 > 抒情叙事 >

古樟不知日月长

时间:2015-09-12  阅读:  作者:石绍海

  一个人,如果活过千年,不是妖也是怪;一棵树,如果活过千年,不成神也成仙。人活过百年的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千年万年。一棵树却不然,真的能活上千年,假如环境气候适宜,活上万年也未可知。我要去拜访的一棵古樟树,按林业专家测算的树龄,竟有一千二百多岁。这还不是树龄最长的树。据报道,科学家在瑞典发现了一株云杉,已经存活了将近一万年,它的生命力至今依然很顽强。它是世界上已知的年龄最长的树木。

  这棵千年古樟,长在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一条大河环村汤汤而过,这条大河叫澧水,是湖南的四大著名河流之一。溪口因九都溪、杜家溪汇入澧水而得名,曾是澧水流域重要的水码头。沈从文先生多次到这里游历小住,有感于其民风淳朴、山水秀美、人物风流和百业繁荣,以此为背景写下了大量风情浓郁的文学作品,他的《贵生》、《雪晴》、《边城》等,都有溪口或浓或淡的影子。

  我们是上午到达樟树村的。天飘着雨丝,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周围的山头。一进村子,远远望见一棵孤零零的大树站在空旷的土地上。司机告诉我,那就是千年古樟。整株古樟折臂断腿,缺桠少枝,树梢几根黝黑的枯枝直指苍穹、刺破雾空。中部横斜或顶部直立的几股老枝,兀地簇生出丛丛嫩嫩的新叶,让人稍感心安。整棵树造型如羽毛零落的斗鸡。这棵古樟,更像大病初愈的老者,孤独无助地站在风雨里。它远不是我想象中那般枝繁叶茂,堆翠耸绿,浓荫匝地。一丝失望和遗憾悄然飘过我的心头。

  当地人介绍,古樟原本不是这般模样。十多年前的一天,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棵大树被雷电击中,大火足足燃烧了两个多小时才被扑灭。村民本以为古樟从此一蹶不振、与世诀别,未曾想,它依靠深入地下的根系和铁硬筋结的树皮,把营养源源不断地送上粗壮的身躯、遒劲的枝桠,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年复一年,自我疗救,起死回生。老树绽出了新芽,枝头纷披着嫩叶,正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哪。

  渡尽劫波,浴火重生。这棵古樟真神!四里八乡的乡亲都很崇拜它,把它供为神树。遇到疑难杂症、天灾人祸,便跑到古樟树下烧香、磕头、许愿、挂红布条。谁家孩子孱弱多病、惊梦失魂,便去认古樟做干爹干娘,或是到树下作法招魂、诚心诚意挂上红布条。竖屋造碑、外出求财、孩子高考、结婚祈子,都要悄悄来到古樟下跪拜、上香、挂红布条。我看见树干拦腰新缠了无数条红布条,那应是乡亲们新挂上去的。这些看上去有些不可理喻的做派,却蕴含着敬天法地、追求和谐的朴素思想。这棵挂满红布条的古樟,成了一方风水的保护神,也成了一方乡亲的精神支柱。

  •   按照古樟的树龄推算,这棵树应是公元800年前后在此落地发芽的。那个时候,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中期。这个时期,有一位唐朝诗人沈亚子就有诗曰:“樟之盖兮麓下,云垂幄兮为帷”,极状樟树冠大荫浓、树姿雄伟之外貌。由此推断,樟树当时就已在华夏大地随处可见,且葱葱茏茏,蔚为壮观。遥想一下,那时的樟树村,人烟稀少,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遍地樟树。和这棵古樟前后脚出生的樟树苗,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拼命扎根吸取养料,奋力窜高亲吻太阳,暗暗开展生存竞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严格遵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法则,曾经和这棵古樟亲密无间的兄弟姊妹,有的未成年就不幸夭折,有的刚成年就化作阵阵轻烟,有的正当壮年却遭风折沙埋。时间这把巨斧在樟树林里挥来舞去,绝大多数樟树都没有躲过一劫。唯有这棵古樟,在时间老人的照料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从柔弱矮小的嫩苗长成参天摩云的大树。一千二百多年、四十三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棵古樟穿越时光隧道,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真不容易哦。风吹雨打、电击雷劈、朝代更迭、兵连祸结、斧钺汤镬,哪一次灾难都有可能没顶、哪一次变故都有可能致命。古樟的枯枝残桠、躯干火烧过留下的黑糊糊的树洞,昭示着磨难,贮满了泪水。但它从来没有屈服过,没有埋怨过,更没有自暴自弃过,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再努力地活着。

      站在这棵古樟下,我们自惭形秽。没有哪一个人敢说遭遇的磨难比它多,经受的打击比它大,受重的能力比它强。

      这棵从唐朝一直活到今天的古樟,是一部自然人文的活的无字史书。它密密的年轮里,记录着大地的沧海桑田,历史的风云际会,战争的金戈铁马,人间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块树皮、每一处筋结、每一根树枝,甚至每一片树叶,都是一张张写满故事的书页,在风中沙沙翻动,供一辈辈人细细品读。

      且不说那遥远的故事。八十年前,就在古樟树眼皮底下,发生了一场打土豪、分田地、扩红军、反围剿的大事件。据红二方面军战史记载,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回到了湘西。党中央指示,在大庸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游击武装,扩大红军队伍。1935年初,溪口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就在离古樟不远的一栋三合井木房里办公。这栋木屋至今保存完好。当地穷苦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不少青壮年高喊“保卫分粮分田胜利果实”、“工农武装上前线”的口号,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同时,地方武装也发展很快。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红军将领抓住有利时机,派出得力干部到这儿帮助工作。红军干部经常把大家召集到古樟树下,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开展军事训练,有时还和当地群众拉家常。贺龙在古樟树下收编改造了地方武装。

      我发现,革命领导人都喜欢在大树下作出重大历史抉择。毛泽东当年带着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三湾的一棵千年大枫树下对部队作改编动员,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思想,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站在大树下,就会深深体会到根对大地的情意。人民军队是根,人民群众是大地,根只有牢牢扎入大地,才能根深蒂固、生机盎然。

      那段时光,古樟树下最为热闹繁忙。后来有人把这棵古樟称为红军树。不久,这些曾在古樟树下学习、操练的红军战士,跟随大部队开始万里长征。古樟和他们的亲人一样,天天翘盼着儿郎胜利归来。可革命成功后,归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古樟却始终凝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保持着翘盼的姿势。我认为应该把它叫做望郎树。

      古樟树新枝嫩芽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它亲眼见证的红二、六军团第一次反围剿溪口战斗。1935年2月,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二、六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合,调集十一万人,分六个纵队,对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围剿,企图在短时间内将其消灭在湘鄂西部边境地区。2月8日,根据地东面郭汝栋纵队的一个旅进到慈利溪口东南地区,对大庸造成威胁,而南面陶广纵队仍在原地未动。红军临时改变策略,将集结在永顺、大庸和四都坪之间的主力调到东面,在溪口方向迎击郭汝栋纵队。战斗异常激烈,火光冲天,枪炮隆隆,硝烟弥漫,血流成河。这次战斗,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第十八团政委熊仲卿也不幸牺牲。红二方面军战史对这次战斗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述。

      战斗的硝烟早已随风飘散,昔日的战场到今天已物是人非。恐怕只有这棵古樟,是这场战斗唯一活着的见证者。它用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这场战斗的全过程,向我们絮絮叨叨地讲述着。

      今年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八十周年。就在我们拜访古樟树的前一天,贺龙元帅的孙女,沿着爷爷当年的足迹,不远千里,来到这棵古樟树下,缅怀追忆贺龙和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她和我们朝拜的心情一样,那就是勿忘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香樟树是我国南方高大的常绿乔木,浑身散发着浓烈好闻的樟脑气味。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倍受重视,一些常绿乔木被从乡下移栽进优雅的城市,香樟树也不例外。有些城市还大张旗鼓地开展评比市树活动。有人把樟树的常绿不衰、不惧寒冷、清香自守等特性,提炼上升为一种精神,将它确定为一些城市的市树。这些城市的街道边、公园中、院落里长满了大小不一的香樟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常绿不拘夏秋冬,问风不逊桂花香。泊名愿落梅兰后,心静好陪日月长。”这棵古樟却不慕城市虚华,不闻凡间喧闹,像一个仁慈宽厚的老爷爷,默默记录着历史,静心守护着这方山水,祈祷“溪口之花草无恙”。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异客 小妇人 六 你答应他了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六朝文人的戏谑 虫 儿 飞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沉默的多数派 不能怀孕的女人 母亲的智言慧语 左手握住了右手 因为懂,所以哀 一世长安 存在(外三篇)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青墨赠暮云 顾客与商人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