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针砭杂文 > 现实之惑 >

都市里的村庄

时间:2014-06-15  阅读:  作者:贾文清

  贾小庄是我的故乡,我在这里出生,度过了天真而快乐的童年,一直到十六岁后,才离开家乡外出工作。

  一直想说说我的故乡,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贾小庄和任何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样,世世代代居住的村民,先是种庄稼,养牲畜,自给自足。后来,城市改造,土地减少了,就改种蔬菜,当菜农。再后来,土地一再被征用,菜也种不成了,就靠出租房屋为生。现在,由于修建西宁到塔尔寺的高速公路,房子也被拆迁了,村民统一安置在新修的住宅楼里,成了这个城市里新加入的市民,村庄也完全城市化了。

  这就是我的故乡贾小庄,它在西宁市的西南方,坐落在南山脚下,麒麟河岸边。另一边紧靠着西山和长岭沟。西山根下,古老的解放渠像一条玉带一样盘山而过。解放渠边,古木参天,鲜花繁茂。村庄前面有一条大道,是通往佛教圣地塔尔寺的必经之路。

  有了这样的地理位置,贾小庄固定吸收了天地山水之间的毓灵秀气,有着它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因而,这个村庄里坐落着两个西宁市最著名的重点学校,贾小庄小学和湟川中学。

  贾小庄最早离南山寺非常近,就在麒麟河边上。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贾子渊,弟弟叫贾子祥,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而逃离了家乡。来到西宁城的南山根时,他们看见南山挺拔,麒麟河清澈,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屯田,引渠灌溉,慢慢演化成了一个村落,就叫贾家庄。后来,在麒麟河边修建胜利宾馆,宾馆的规模和档次非同一般,是专门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国宾馆。所以,把贾家庄整体搬迁出去了,有一部分人搬到了一个叫做张庙台的地方,而剩下的四十七户人家,则搬迁到离西山湾不远的一处高台上,这座土台叫中台,这四十七户贾姓村民搬来后,就改名叫贾小庄了。而从前的贾家庄,则叫做“前大门”,是因为胜利宾馆的前门通向这里,老百姓干脆把这一片地方也叫前大门。

  •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贾小庄的人还在靠种庄稼为生,贾小庄是一幅典型的山野景象。庄廓连着庄廓,柳树挨着柳树,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村子中间穿过去,成了村里的官道,架子车和毛驴车不断地穿梭往来。村庄四周,是大片大片的麦田,成熟的庄稼翻滚着绿色波浪,蒸腾起一片田野特有的草药香味。不远处的西山湾里,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紫色的车前子,火红的山丹花,还有明黄耀眼的蒲公英,把一片山坡装点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村庄里的人则恪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天天到地里劳作。每逢农历的节庆,或哪位神仙的诞辰日,便到南山寺上去烧香拜佛。

      南山也叫凤凰山,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只凤凰曾经飞落于此。凤凰是千古难寻的祥瑞动物,当时的人们非常激动,便在凤凰停留的地方修筑了一座高台,取名叫凤凰台。凤凰台矗立在南山顶上,高耸入云。常常有洁白的云彩在凤凰台周围飘飞游走。远远望去,凤凰台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人们把这美妙的景象叫“凤台留云”。凤台留云曾经是古代西宁的八景之一。

      到我记事的时候,凤凰台已经没有了,凤台留云也不复存在。南山顶上,是一座宏伟的寺庙,叫做南山寺。在南山寺后面,还有一座古老的穆斯林拱北,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阿訇而建。

      我经常会随着烧香拜佛的村民到南山上去,那会儿的南山寺很破败,寺庙里也没有僧人,因为那会儿是文革时期,不让搞封建迷信活动。人们只在落满灰尘的佛像前磕头跪拜,祷告几句,然后匆匆离去。

      那会儿,那些屋檐和廊柱也很暗淡,油漆剥落,木板开裂。然而,那上面的雕花和壁画却是那么的精致,我常常望着檐头上如行云流水般舒展开去的木刻雕花,不相信它们会是用坚硬的木头刻出来的。仔细看,它们真真切切是工匠一手拿着小锤,一手拿着凿子,在木头上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的。牡丹花的花瓣重重叠叠,雍容华贵;兰花草的叶子纤细柔弱,惹人爱怜;梅花树的枝干苍劲挺拔,独傲风雪。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树木,也是雕刻得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在南山寺门口的影壁上,还有很多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小花朵。这些花朵猛一看,似乎都一样,每一朵小花都是圆形的,用小花朵组成一个个几何形的图案。而如果定下心来仔细看。这些花朵却是不一样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一面墙壁上有几千几万朵花,这几千几万朵花就有千变万化的造型,绝没有重样的。

      史料记载,南山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我不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里,修建南山寺的工匠们是怎样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花纹的。在这些衣衫褴褛、终日劳作的工匠中,肯定有我的祖先贾家庄的村民。

      这些神奇的木刻和石刻雕花带给我的惊奇与震撼,是领着我去拜神仙的人无法体会的。我痴痴呆呆地跟着大人们回家,眼神游离,神情恍惚,仿佛没了魂一样。从此,那些刻在木头和石块上的花朵同时也深深地刻入了我幼小的心灵中。

      然而,当走过麒麟公园时,一看见清亮亮的河水,我的灵魂又回到了身上,我一下子扑到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贪婪地采摘美丽的花朵。

      那会儿的麒麟公园叫胜利公园。就是因为旁边有个国宾馆——胜利宾馆而得名。但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依旧叫麒麟公园。旁边就会有人提醒她:不要这样叫,犯忌。

      为什么犯忌呢?后来才听说,麒麟公园是解放前的军阀马步芳为自己修的私家公园,里面的树木花草鱼塘,以及亭台楼榭,都是他驱使麒麟河沿岸的老百姓无偿为他修建的。而马步芳的父亲叫马麒,叔叔叫马麟,合起来就是麒麟。修建麒麟公园,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和叔叔。

      我于是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认为麒麟公园就是为了马步芳的父亲和叔叔而命名的。然而,当我了解了一些西宁的历史后,才知道,这条从遥远的南佛山流淌下来的河流一直就叫麒麟河,已经叫了一千多年。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宁及周边地区,有一个小国家,叫南凉国,是鲜卑族中姓秃发的弟兄三个建立的。南凉国曾经在西宁建立国都,留下了一处著名的遗址——虎台。现在,人人都知道虎台是南凉王国的点将台,却不知,麒麟河也是因南凉王国而得名。据说,南凉国的国都最早在乐都的大古城。有一天,他驻扎在西宁的军士们看见从南到北流淌的这条河流里,有一只麒麟在游动。“麒麟游于绥戎,故名麒麟河”。麒麟和凤凰一样,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古西宁城里出现麒麟,是多么好的预兆啊。于是,秃发三兄弟中的老二秃发利鹿孤,便把国都从乐都迁到西宁,建立了南凉王国,之后,修筑了那座著名的虎台。而麒麟河也因此得名,一直沿用了下来。和马步芳父子竟没有一点关系。

    haiyawenxue

      当我在麒麟公园的草地上采摘野花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公园的来历,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是那会儿的麒麟河很宽阔,河水也比现在大得多。这条由积雪融化后流淌下来的河水,流到这里时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石子历历可见。在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石头中间,快速地游动着一种通体透明的小银鱼,人们给这种小鱼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明将儿”。每到夏天,在麒麟河里捞明将儿,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乐趣。

      麒麟河公园里还有泉。那会儿的泉水也很旺,四处漫流。泉水所到之处,地上便长出一片片碧绿的青苔,青苔散发着浓浓的硫磺味,有的人就用小勺滗出青苔下面的泉水,据说这种泉水能治百病。

      泉眼头一般不好发现,而如果发现了,人们都怀着敬畏的心态,在泉眼头上煨上桑,有的还献上鲜花水果等,极其小心地呵护起来,轻易不动泉眼头的水。其虔诚的心态让人感动。所以那时候,麒麟公园里还常常飘荡着淡淡的柏香味道。

      中台是个土台子,很高,没有水。在我的记忆中,吃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家就在湟川中学的对面,本来可以到学校去挑的,但湟川的管理历来都十分的严格,从不让闲杂人员入内。我们就到麒麟公园去接泉水。路远,挑水太费劲,家家户户都做了一种小平板推车,刚好能放两只水桶,前面绑上绳子,拉着走。在以前,除了上学,到麒麟河公园拉水也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我拉着吱嘎作响的木板车,吃力地往前走。两只水桶的面上,飘着一块钉成十字的薄木片,以防水洒出来。

      每次我到麒麟公园拉泉水的时候,就会看见公园的外面,有一群人在慢悠悠地劳作。那时候,公园的外面还有很多树木,他们就在树之间绑上长长的麻线,用双手搓麻绳。这些人是哪个街道福利工厂的工人,身体都有残疾,以哑巴和癫痫病患者居多。他们一点一点细心地搓着麻绳,在树林中间走来走去。搓着搓着,有的人就会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下,口吐白沫,浑身抽搐。附近的人不忍心,就送来一些报纸让他们擦一擦。可这些人从不用报纸擦脸,他们认为报纸有字,所有写了字的纸都附有神灵,都要敬惜爱护。所以,他们都捡土坷垃擦脸上的白沫,而把报纸整整齐齐地叠放起来,用衣衫盖住。

      贾小庄的人除了上南山寺拜佛,拜各路神仙外,还经常到本村庄的寺庙里烧香磕头,求神祷告。这座寺院,就是法幢寺。

      法幢寺是西宁唯一的尼姑寺院,据说是一位姓祁的姑娘在跟着她的师傅心道法师学习了佛法后,发下愿心,多方化缘,集资修建的。因为是尼姑寺院,法幢寺的主要功能好像就是为人间派送儿女的。所以,到法幢寺来求子嗣的善男信女特别多。而且据说法幢寺特别灵验,求男生男,求女生女。似乎送子娘娘就在法幢寺常驻下来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到我记事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法幢寺里的尼姑们一个都看不见了,只看见一群女工在这里织藏毯。她们坐在法幢寺的屋檐下,一边忙活手中的工作,一边嘻嘻哈哈地开着一些粗俗的玩笑,她们的孩子就在泥地上滚来滚去,一个比一个壮实。所以,她们全然不把送子娘娘放在眼里。法幢寺大殿的门整日关闭着,透过门缝望去,只见里面的塑像黯淡无光,香案上落满了灰尘,只有还愿的妇女送的香包挂在两边的墙壁上,彩色的丝线穗子在微微摇晃。

      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她就是法幢寺的创始人,那位姓祁的姑娘。当然,到我记事的时候,她已经很老了,村庄里的人都叫她“师傅”,而我们小孩子,则叫她奶奶。

      这位老奶奶和另外两个修行的人住在一起。也不知道靠什么为生,总之,他们家的日子要比别人家稍微好过一点。村庄里的小孩都喜欢上她家去玩,每次去,都能得到这位老奶奶给的一点零食,几颗大豆,或者一小把甜豌豆。要是运气好的话,正赶上他们家吃饭,就可以喝上一碗放了牛奶的大米粥了。

      我自然也喜欢到这位老奶奶家去。吸引我的,不光是他家的零食,还有他们一家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首先,他们家收拾得非常干净,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尽管住的也是土坯房、土炕,烧的是灶火,但收拾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不像一般的农家,在地里干活,也就把地里的土带回家来,并且撒得到处都是。

    haiyawenxue

      其次,是他们家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奇。他们家有很多书,整齐地排列在炕柜里头,有很多纸质发黄的线装书。和我在街头花两分钱租的小人书完全不同。我于是对这些书非常向往,总想翻着看一看。我央求了好多次,可那位老奶奶说:你看不懂,还是不要看了吧。

      我的确看不懂。有一次我上她家去玩,她家恰好没人,我就偷摸拿了一本书看了看。里面全是竖着写的毛笔字,字很小,还有更小的字。现在想来,那些更小的字可能是注解。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认识的字除了“一二三”外,再没有第四个字。我找了半天,也没找见个一字和二字,很失望。但我发现那书上有插图,也是用毛笔画的,画的人也是古代的人,穿着宽袍大袖,挽着高髻,不知道在做什么。我只记得有一幅图画,是一个人穿着满是花蝴蝶的衣服,旁边两个人,脸画得很是夸张,画满了黑道道,好像代表着皱纹。现在想来,那本书很可能是手抄的二十四孝图。但我那会儿不识字,不敢确定。

      他们家还有很多奇特的摆设。一般的农户,家里的摆设都是一尊石膏铸的毛主席像。旁边摆几只酒瓶子。若是夏天,便在酒瓶子里插几枝鲜花。而这位老奶奶家,则放着很多佛像、铜灯、净水瓶,还有几只造型古朴的大花瓶,花瓶里插着老奶奶自己做的绢花。听我母亲说,这些东西都很名贵,只有以前的地主老财家才摆得起。但在那个年月,地主老财都被打翻在地,一个个噤若寒蝉,哪里还敢存这些东西?即便一般的“社员”家,也不敢摆,因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

      但老奶奶家却例外,而且全村人一致保持缄默,从不揭发老奶奶家特立独行的生活。生产队及公社的负责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老奶奶家搞特殊。我不知道那会儿的人们是一种什么想法,是对这位终身未嫁、一心向佛的老人的敬重呢,还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

      老奶奶带着老花镜,整日在忙碌。有时候,她看见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衣服破了,她便给我们补好。只是,那会儿大家都穿得比较破旧,衣服总有撕烂的地方,那老奶奶就不厌其烦地给这个补了又给那个补。

  •   老奶奶除了给我们补衣服外,还总是带给我们惊奇,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乡村之外的神奇世界。比如,我们放风筝,大多就用报纸或白纸糊一个四方块儿,后面挂两条长长的尾巴,俗称“屁股帘儿”。我以为风筝就是这个样子的。而老奶奶糊出来的风筝,却是活灵活现的蝴蝶,凤凰和金鱼,那会儿没有彩色纸,老奶奶糊好后,就用笔画上颜色。那风筝真漂亮啊,孩子们欣喜得心都跳了起来,才知道,风筝还可以做出千变万化无数种花型,不止是“屁股帘儿”一种样子。

      再比如,正月十五跳社火,我们都喜欢自己做一盏灯,用竹竿挑着走出去。我们的灯,多是用罐头瓶子做成,外面蒙一圈红纸,再在瓶口绑一截铁丝,套上竹竿就行了。有点心计的人还给那红纸铰个穗子,看上去有点浪漫气息。而绝大多数人家,就直接用红纸把瓶子包住,什么装饰都没有。

      然而,老奶奶家的花灯,却是一牙切开的西瓜,翠绿的瓜皮,红艳的瓜瓤,还有一粒一粒黑色的瓜子,让人想起夏天里西瓜甘甜美妙的滋味。老奶奶家的另一盏花灯,是一朵盛开的荷花。那只烛光摇曳的火苗就在花心里,映得荷花越发粉嫩娇艳。就是那一牙西瓜和一朵别样的荷花,开启了多少孩子心灵的窗户,使他们从此以后有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老奶奶以她的素养、渊博和智慧,在贾小庄这个小小的村落,在人们为衣食温饱苦苦劳作的日子里,她如春日里的阳光一样慰藉着这些贫穷而微小的灵魂。她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温暖,要比法幢寺本身多得多。

      我的家乡贾小庄这种朴素的民风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身上,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即便再困难,再寒酸,我也是打肿脸充胖子,在人情礼仪方面从来没有亏欠过别人。总是我付出的多。被别人讥为“烂忠厚无用的人”。

      贾小庄的人大多不识字,但也有例外。有一位妇女,可能娘家条件好一点,让她上学念了书,她颇识得几个字。这位妇女嫁到贾小庄来后,就和绝大多数的农村媳妇一样,种地、做饭、喂养牲畜家禽,也养育孩子,忙得没有一刻空闲,有没有文化对她已经不重要了。然而,有文化和没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她生了小孩后,就给她的女儿取名叫“知鱼”。不像农村其他的女孩子,不是叫个“凤英”、“玉英”,就是叫个“莲莲”、“霞霞”之类的。我们都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贾小庄的人们没见过海,除了青海湖的湟鱼,也没见过别的鱼,和一切海里的鱼类都陌生得很,怎么会知道鱼呢?过了很长时间,等我上高中后,才知道,这个名字取自于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很深的典故和深奥的道理。看来,这位农村妇女受的教育不仅仅是扫盲班或小学毕业。

      以后,条件好了,贾小庄的孩子们都进了学校去念书。那位叫知鱼的小姑娘也上了学。因为这个名字,老师们都很器重她,说没想到穷乡僻壤的山村里居然还有人能想出这么文雅的名字。知鱼几乎就成了贾小庄小学生的代言人。我这才知道,人有了文化,是一件多么高贵的事情。知鱼就成了我学习文化的启蒙老师。

      小庄的人虽然不识字,贾小庄虽然贫穷,但贾小庄的人表现出来的远古风范,却和时光一样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每年的清明节,对贾小庄来说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正月十五的社火演完,空气中还弥漫着桑烟的味道,就开始商量上坟的事情了,因为上坟是祭祀祖先,是一年一度和祖先会面的日子,马虎不得。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个说不出口的愿望,就是暗中希望祖先能显灵,多赐给他一些好运,能改变这种贫穷困苦的生活状态。当人们无力改变困境时,便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祖先身上。商量好后,家家户户又重新量麦子,磨白面,卸下房梁顶上挂着的猪头或牛头,又开始忙着煮肉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个个如盘子大,大约要用两三斤面粉。俗称“献子”,是到坟上献给祖先的。一般要蒸十二个,叫做“一副献子”。而煮出来的肉则叫做“祭祀”,也是到坟上献给祖先的。把馒头和肉装到背斗里,再拎上一把铁锹。妇女和孩子们则拿着拓好的香表、纸钱、柏香,手里再拎上一小罐放了牛奶的米汤,俗称“泼洒”,就是烧完纸钱后,泼洒到坟头上,让祖先喝的。孩子们的肩头上还会扛着一个自己糊的风筝。

      在我小的时候,那会儿贾小庄的人还在种青稞,连小麦都很少种。一年四季都吃黑乎乎的青稞面馍馍。青稞面现在是稀罕物,在以前,能把人吃得疯掉。吃一顿净白面是那会儿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上坟祭奠祖先,对乡下人来说是一件面子工程,再怎么困难,也要想办法蒸十二个白面的献子。然而,人们却把这十二个献子施舍给了比他们更困难的人。当然这一天是行善的日子,但在骨子里,还是庄户人家那种扶危救困、乐于助人的崇高风尚。

      西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种的是青稞、土豆和豌豆,偶尔,也种一点燕麦和胡麻。夏天的时候,这些农作物连天盖地地盛开着一路花朵。豌豆花纤细、清雅,而土豆花却是那么的妖娆、美艳,美得叫人心颤。“洋芋开花赛牡丹”,这话说的真是精确。而青稞开花,却是有着另外一种韵致,白色的花粒像雪片一样纷纷扬扬地飘散开去。长长的麦芒奓开着,像一根根闪着绿光的银针。见过青稞的麦穗,我才发现小麦的麦穗鼓鼓囊囊灰头土脸,毫无诗意。

      我们常常到长岭沟去玩。穿过开满花朵的庄稼地,钻进长岭沟里。长岭沟则是树木和花草的世界。在沟的低矮处,生长着车前子、蒲公英、冰草、甘草、芨芨草,还有秦艽、灰条、辣辣根。往高处一点,则生长着一些灌木,沙柳、柠条、金露梅和银露梅。灌木丛的地下,由于阴暗潮湿,多生长着一些菌类植物,地软儿、发菜、狗尿苔。偶尔,还能看见藏茵陈、鸡冠草、柴胡等药材。

      这些植物开花的时候,就把长岭沟装点成了一条姹紫嫣红的花带。最震撼的是车前草,开花时,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色花朵,能覆盖整个山坡。

      我就是在这条洪水冲刷出来的山沟里,学到了比课本上丰富得多的知识,我认识了很多植物,并知道了它们的药用价值。我知道哪些植物能吃,而哪些植物有毒不能吃。夏天里,我常常提着小篮去挖野菜,苦苦菜、娘娘草、笤帚苗、紫苜蓿,还有散落在地上的油菜花。

      野菜挖好后,还要在村庄边的小河沟里洗干净,才拎着湿淋淋的篮子回家去。那会儿的贾小庄,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流过。

    haiyawenxue

      现在,长岭沟已开发成长岭沟公园,里面修了一些人工景点,大多数地方被划分成茶园。长岭沟里,就不断地飘出油烟和饭菜的味道。

      而长岭沟下的西山湾,以前的庄稼地,已开发成城市住宅区,叫个香格里拉城市花园。曾经有一个时期,香格里拉城市花园代表着城市的高档住宅,成了富人云集的地方。

      近些年来,香格里拉越发修得豪华,开发商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几株巨大的古树,栽种在小区的花园里,以制造出一种古朴的景象。而在长岭沟的尽头,也就是西山的半山腰上,由上海人出资,修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观光塔,叫浦宁之珠。登上浦宁之珠,整个西宁城尽收眼底。还可以在展示厅看西宁的发展变化,在购物厅购买高档奢侈品。如果看累了,还可以在旋转厅喝咖啡。夜晚的浦宁之珠更是灯光闪烁、璀璨华丽。远远望去,一座由灯光勾勒成的观光塔耸立在高山顶上,都可以和广州的小蛮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相媲美了。

      只是,住在香格里拉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村庄的麦地,种满了开满鲜花的豌豆和洋芋,而这个地方的名字,曾经叫大平滩。

      当然,香格里拉更充满着浪漫气息,代表着城市之外的山野。只是,住在香格里拉住宅区里,还能看见绕村而过清澈的河水吗?还能看见漫山遍野的花朵吗?还能看见长岭沟里迎风摇曳的鲜花和树木吗?还能看见上坟的人拿出白面馒头,递给住在窑洞里的苏庐吗?

      由于修西塔高速公路,贾小庄的村民也搬迁了,搬到了香格里拉开发区,住上了高档住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

      然而,我相信,在多少人的梦中,还依然保留着那个庄廓相连、鸡犬嘶鸣的小村庄,保留着贾小庄村民古朴厚道的民风。我的故乡贾小庄,古风依然长存。

    村庄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虫 儿 飞 沉默的多数派 因为懂,所以哀 存在(外三篇) 异客 不能怀孕的女人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左手握住了右手 青墨赠暮云 小妇人 六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母亲的智言慧语 顾客与商人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你答应他了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一世长安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六朝文人的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