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从苏联政治笑话看中国未来

时间:2015-06-02  阅读:  作者:习骅

  政治笑话在苏联社会曾十分流行。转眼间,苏联和苏共烟消云散20多年了,今天再来回味那些有趣的民间创作,却令人大吃一惊:几乎所有的“段子”,都是干群关系出故障的报警信号。

  共产党来了怎么办

  许多政治笑话嘲讽苏联的社会不公、干部的享乐主义和奢靡风气,干群关系的裂痕清晰可见。

  勃列日涅夫把老母亲从乡下接到莫斯科,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豪华别墅、名贵家具、高级汽车。老太太说:“孩子啊,这一切好是好,但共产党来了怎么办?”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遇粮荒,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在开会时饿晕了。为保证革命事业顺利进行,列宁决定建干部“疗养食堂”救急。

  •   当年迫不得已的临时措施,慢慢演化为干部特供商店,高级生活用品和国际名牌应有尽有,老百姓看都不让看。

      斯大林的一大发明是给高干发“红包”,比工资厚得多。他喜欢召集大家共享奢华晚宴,不醉不休,天不亮不休。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看不下去了,说老爸浪费了多少钱哦!赫鲁晓夫则抱怨第二天起不了床,中央机关老是停摆。

      勃列日涅夫则让陋习普遍化、制度化了。那时,干部子女可以免试上最好的大学,进最好的单位。

      那群众过着什么日子呢?苏共执政74年、苏联立国69年,一直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买什么都要排长队,排了半天还常常白排。老百姓受不了,关于排队的段子特别多。

      苏方接待人员自豪地介绍:“再过几年每家都会有私人飞机。”外宾惊讶地问:“要那么多飞机干啥?”答:“譬如你家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卖面包了,可以开上飞机赶去排队。”

      群众曾跟着苏共一起流血流汗度过了峥嵘岁月,现在却一个在地狱,一个在天堂,心中的凄凉和愤懑可想而知,不戳苏共的脊梁骨才怪。

      但是苏共缺乏自我约束的自觉,作风问题又升格为腐败问题。过去列宁对干部管束很严,甚至主张“共产党员犯罪罪加一等”。列宁去世后,干部越过越舒服,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如果一个人没机会搞腐败,会被人瞧不起。

      格鲁吉亚一所中学,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

      萨卡什维里:“我爸爸贩橘子到莫斯科卖,因此赚了不少钱。”

      图拉什维里:“我爸爸贩月桂到莫斯科卖,因此赚了不少钱。”

      布里泽:“我爸爸在分局工作,每次他们俩的爸爸从莫斯科回来,都会来看望我爸爸,因此我爸爸赚了不少钱。”

      全班发出啧啧声。

      查维查瓦泽:“我爸爸是科学家。”

    haiyawenxue

      全班哄堂大笑。

      “孩子们!”老师严肃地提醒,“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装出火车还在走的样子

      民生问题和恶劣党风,导致党与群众渐行渐远。好在老人们还记得党的光辉历史,如果苏共早下决心加以改变,结果会大不一样。可是,苏共却若无其事地走着老路,靠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混日子,好像在考验人民的耐性。

      火车因为没有燃料停在了半路,这可咋办呢?勃列日涅夫指示:大家一起摇晃身体,装出火车还在走的样子。

      为了固化既得利益格局,勃列日涅夫甚至搞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包括三任总书记在内的许多领导干部,直接死在任上,苏共成了一池死水。

      面对要求变革的强烈呼声,苏共采取了自杀式的打压态度,民主集中制冬眠,党员权利被冷藏。

      “同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党支书问。

      “我是有意见,但我不同意我的意见!”

      不是没有好建议,而是说真话的代价太大。

      一边压制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边鼓励表扬和自我表扬。就连各地、各部门领导所到之处,都要挂满歌功颂德的横幅,宣读热情洋溢的致敬信,十分肉麻。

      勃列日涅夫一生得了114枚勋章、奖章,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颁发给自己的。在他的葬礼上,足有一个班的战士负责捧着这些牌牌,群众觉得很可笑。

    haiyawenxue

      “勃列日涅夫同志做手术了。”

      “什么手术?”

      “扩胸手术。”

      “为啥呀?”

      “勋章挂不下了。”

  •   在这种暖洋洋的空气中,苏共正与人民分道扬镳。戈尔巴乔夫的笨拙改革雪上加霜,社会到了列宁所说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活不下去”的程度。

      在苏联解体前一年,《西伯利亚报》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开展读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代表党政干部的占85%!

      可悲的事实表明人民伤透了心,也解开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为什么苏共轰轰烈烈登上历史舞台,退场时却如此孤独,甚至没有几人前来送别!

      中国不仅有邓小平

      李肇星有一次在国际航班上,邂逅了早已失去苏共和苏联的原苏共中央总书记、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问了一个全世界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戈尔巴乔夫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没有邓小平!”

      没有人料到苏共这个庞然大物竟一夜倾覆,许多人至今仍回不过神来。从那一刻起,人们对这一20世纪最惊人的政治事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葬礼的主持人,戈尔巴乔夫的感慨意味深长,值得注意。

      从1977年复出,直到1997年去世的20年间,邓小平领导实施了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两大政治行动,一是改革开放,二是锤炼党风。两件大事竟发端于同一次会议: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举起改革大旗的同时,恢复成立了中央纪委。

      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改革开放顺应天下大势,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端正党风提高了党的先进性,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障。只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只有风清气正,共产党才有凝聚力。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这两大决策是最好的诠释。

      想想都后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一定不是到处堵车,而是到处排队;如果没有过硬的党风,人人心里都窝着火,改革只会是纸上谈兵。如果两者都没有呢?

      角度决定高度,立场决定命运。苏共背叛人民在先,人民唾弃苏共在后,印证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重演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老剧本,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毫无疑问,研究苏共兴亡,吸取经验教训,关键词不是“权位”,而是“人民”!

      看历史,知未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左手握住了右手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不能怀孕的女人 一世长安 顾客与商人 因为懂,所以哀 虫 儿 飞 小妇人 六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母亲的智言慧语 六朝文人的戏谑 青墨赠暮云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存在(外三篇) 你答应他了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异客 沉默的多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