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精美散文 > 抒情叙事 >

柳笛声声(外一篇)

时间:2013-12-03  阅读:  作者:耿仁亮

  说真的,我怕抱着

  这一辈子

  拒绝死在谁的怀里

  江南,我听见你在堤岸上

  撕心裂肺的呼喊

  别了,你青草的喘息

  •   静静的河湾

      别了,你美丽的雕栏

      缓缓的游船

      别了,你屋檐下乳燕的呢喃

      呵江南 我不敢回望你那

      太湖与西湖幽怨的双眼

      活着与你又一次相遇

      相亲美丽的江南

      我是多么深地爱过你啊

      我多么想和你长相厮守啊

      像一艘漂泊已久的帆船

      泊在你的杨柳岸

      我是一个匆匆的青衫剑客

    haiyawenxue

      终究要离开你

      此刻心里在飘雪

      但我依然笑着

      没人看见

      我一遍遍扯起舱外的白云

      当手帕将泪擦干

      啊,我心爱的江南

      不经意间,北国的春已经很浓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淡淡的绿,田野,村庄,路旁……最惹人喜爱的还是渠沟两边那一排排的柳树。嫩绿的枝条迎风飘舞着,仿佛是柔柔的手臂。在欢迎路人的到来。

      渠水平缓如镜,清澈见底。柳枝的倒影似怀春少女,站在河水里,摆着裙裾,扭着嫩腰,摇着纤手,向我们招手。乡村,就被婆娑柳枝舞成了一幅翠绿的画,真正是莺歌燕舞蝶疯狂,春深似海柳如烟了。

      不知是谁,在渠沿上吹响了清脆的柳笛。柳笛声声,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童心童趣,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儿时记忆。记忆里那支柳笛仿佛又活起来,在我唇边欢叫。

      儿时住在朴实的乡村,物质生活的贫困却无法剥夺童年的欢乐,三月的柳笛儿,便如柔美的柳丝绿在我记忆的春天里。

      “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日子里,我常约了小伙伴,三五成群,喊着闹着,嬉闹于河畔,追逐于田头,这都是柳林丛生的地带。要做柳笛了,就三下五除二,脱下鞋子,如猴子一样敏捷地爬到河边的柳树上,折下几枝粗细合适、没有分叉的柳条,丢给树下翘首等待的同伴们。地上的孩子都争抢着。那种欢闹的场面活像一群小鸡雏在争食。树上的孩子也高兴起来,敞开嗓门,大声地唱起来:“柳芽儿呀,金黄黄呀,盛在碗里,就是粮呀……”唱完,“哧溜”一下从树上滑下,再一起饶有兴趣地赶制各种各样的柳笛。

    haiyawenxue

      我们做柳笛的手艺算得上十分娴熟: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削铅笔的小刀,选取一段不粗不细的嫩枝,用小刀截成大约三至十厘米长的小段,把两头截齐,然后用两手分别捏住枝条两头,向相反的方向轻轻拧动,慢慢揉捏,当感到其柳皮和柳骨分离时,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等把柳皮全拧松动了,就用嘴咬住粗端柳骨,两手握住柳皮,缓缓抽出光滑的“白柳骨”,手里便留下柳皮筒。再把柳皮筒的细端捏扁成鸭嘴状,用小刀刮去约一厘米长的青皮,露出鹅黄的“肌肤”,把它含在嘴里咂摸几下,浅浅地衔在嘴里,鼓了腮膀子吹,“嘟嘟嘟……”“哇哇哇……”地试,若是响了,一支野性十足的柳笛就做好了。

      柳笛粗细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粗的,音调粗壮、浑厚、低沉;细的,则清脆、尖亮、悠长。技巧高的少年还会将粗些的柳笛规则地挖出几个圆孔,如同一支竹笛一般,能吹奏出悠扬舒缓的乐音,的确称得上土造的杰作。于是。音韵铿锵的曲调便以原生态的方式回荡在田野,飘飞于村落。这个季节里,村内村外,时有笛音渺渺,常常是一声未平,一声又起,有的如海螺号声声,有的如牛角号哞哞,(散文www.haiyawenxue.com)有的如军号嘹亮,有的如集合哨尖利——恰是个无人指挥的交响乐或者八音盒节目。

      吹柳笛不仅仅是野小子的专利,花枝招展的女孩也经常一展身手。你做我做,你吹她吹,许多小朋友一齐吹响柳笛,柳笛声儿就响彻了整个村庄和无忧的童年,吹红了小脸,吹走了清贫的岁月,吹响了春天的浪漫。像雏风的清音,感染了草木,感染了山水,感染了村庄茅舍,让父辈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艰辛,沧桑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柳笛声声中,常常引来鸟儿徘徊低飞,歌声宛转悠扬;时而也有燕子悠然飞过,唱出一串呢喃,不知这些可爱天使是否误以为是同类的山歌大赛而欣然来助阵的?

      柳树成阴时,我们还喜欢用茂密的柳枝编织一顶顶柳帽。学电影上的侦察英雄,戴着伪装帽,潜伏到田埂下、院落里,打仗,抓俘虏。只可惜,我们腰间别的,是自己用木片片削的假枪,打枪时,舌头搅拌着嘴巴响,全当是枪子儿飞过的声音。

      小小的柳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伴随着柳笛声走过童年、走过少年的我,如同一只放飞的风筝,渐飞渐远……每每见到依依垂柳、绿浪腾烟时便自然想起童年的柳笛,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怅惘便袭上心头。真想折一枝柔软的细柳,做一支心爱的柳笛,再跟童年的伙伴们“呜哩哇啦”,合奏一曲,体会一下乡村三月脆生生、清亮亮的生活……

  •   脱泥模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然不像城市的孩子那样有许多玩具,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天然的大乐园,我们更能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孩子生活中的游戏也随之改变。没有现代化的玩具,却有自然化的玩法。其中有项颇受男孩喜爱的玩物,就是脱泥模。

      脱泥模的游戏是从春天开始的。我们这里春天“春脖子短”。仿佛昨儿还寒气逼人伸不出手呢,一眨眼就像入了初夏,满街单裤汗衫了。就在这不知不觉间,树青,草绿,花发,河开,泥土也从冰冻变得松软了。

      这时,村里会走来卖泥模子的老人。摆个摊子或推个小木车,带个铜锣。每次进村选定一个敞亮的地方,就会“咣——咣——咣——”地敲上一阵子。这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蜂拥而上。老大爷的货架子上除有泥模外,还有玻璃球、橡皮筋、大米花等,遇有新花样的泥模子问世,老人会不失时机地向我们推荐售卖。如果没有钱,还可以用家中的破铺衬、烂套子、旧鞋底等来换。泥模子一般呈圆形或半圆形,直径一般五厘米左右,四周的边缘向上凸起,烧制后呈砖红色。卖者时常将两三个泥模子在手中轻轻碰击,发出“嗒嗒”的清脆之声,以说明所售的模子结实。泥模子多为阴刻画面形象,诸如骏马、公鸡、孙猴子,还有猪八戒、猛张飞、黑老包等,刻工随形就势,粗犷质朴。当年,在一溜堤口的河堤边。有不少“盆窑”大量制售泥模子,不少孩子常推着大铁环跑很远的路到那里买,图的是便宜,况且有时还能赠送两个。买到了称心如意的泥模,我和弟弟及小伙伴,就该拿着土筐小铲,到村北的小河里去挖胶泥了。小河里冰雪已消,靠近河底的泥土松软柔韧,这是好黄土,黏性很强,简直就是一坨坨的胶泥巴,铲下来装在土筐里,沉甸甸的。小胳膊端不动,几个人路上来回要倒好几回手,才拿得回来。有时,刚挖过胶泥的地方,还会汩汩地冒出水来,一圈一圈地向四周漾开,开始时混浊,随即就澄清了。我们把它叫做“泉眼”,一边挖,一边欣赏着。挖累了,从“泉眼”里掬一捧喝到嘴里,甜滋滋的。

      晴好的天气里,我同小伙伴们选好一块空阔而干净的地面,开始“工作”了。为了使泥块变得柔软细腻,需要各自摆开阵势,一股劲儿将泥块向地面上使劲摔打,直到摔得柔韧匀实了才罢手。然后。将细软的泥条儿掰成一个个巴掌大的“泥饼子”。最后进入最主要的一环:在模子里脱出来。我们把“泥饼子”填进模子里按实,把多余的泥齐着模子的边缘刮掉,一个“脸谱”就诞生了……我们都互相交换着使用泥模子,你用我的脱几个,我再用你的脱几个,也算是互通有无吧!脱好的泥模,或码在窗台房顶上晒干阴干,或放进妈妈做饭的锅底烧干,有时还拿到村北的大窑上,求烧窑的四叔用炭火烧成砖红色,两个一碰,声音清脆极了。得到砖样的泥模,我们往往欣喜若狂,奉为至宝。最后再用毛笔蘸上水彩着色,方大功告成。

      小孩子做事不管不顾,从打黄土进门,屋里就甭想利落,准保弄得到处是土,满地是泥,两脚两手也是泥。往往泥点子溅满了裤子,一甩手,泥点子又爬满了上衣。泥巴缀饰着我们,我们成了泥孩子。回家后,母亲责骂一通:“臭泥猴子,脏泥小子,快脱衣服洗澡去……”

      自己有了泥模,就可以与其他玩伴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泥模。有时书包重重的,因为里面都是泥模。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稀罕的是挖泥、和泥、制作、上色这个过程,从中体味到一种无比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胶泥是一种特殊的黏土,把它摔熟,还可以捏制一些小动物,如鸡鸭狗猫之类,虽然做得不太像,但也玩得非常开心。我们也用泥做泥哨来吹。这是爷爷教给的方法:先在泥哨身上做一个大一点的洞,再在头部做一个小洞,小洞斜向大洞的口部,如同箫的口部。泥哨的形状有方形的和动物状的,做好凉干就可吹了。

      小小的泥模、泥玩融汇了大千世界的万种风情,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各种事物均纳入寸方之中,成为农村儿童的一部小小百科全书。在大自然这个游乐场中无拘无束地游玩,使我们成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也使我们的胸怀变得像大自然一样宽阔。

    柳笛 散文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不能怀孕的女人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一世长安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沉默的多数派 小妇人 六 顾客与商人 青墨赠暮云 左手握住了右手 存在(外三篇)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因为懂,所以哀 母亲的智言慧语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异客 虫 儿 飞 你答应他了 六朝文人的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