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崖文学

海崖文学 > 短篇小说 > 人生故事 >

温家庄笔记

时间:2014-07-28  阅读:  作者:石凌

  去温家庄之前,我一直自诩是一个熟悉农村农民与土地的人。然而,当我以一名“联村联户”干部住进西北腹地一个叫温家庄的村子后,我仍然被隐匿在村庄里的秘密惊骇了。

  ——题记

  1.你像我女儿

  温家庄四面环山,村里通往外界的土路坑坑洼洼,村部坐落在村子中央的一块川地里,远离四周群众,一排砖瓦房分隔四五间,一间是会议室,一间是农家书屋,另外两间是村干部的办公室。当村支书听说我要驻村时,眉毛微微一扬,说:“你看这样子,四周荒秃秃的,你住进来要招狼来的!”

  后来,我被安排在一个外号叫“赵老三”的农家,支书说,“赵老三”当了半辈子生产队长,见过世面,他老婆锅灶麻利,家里卫生搞得不错。的确,与周围那些不打院墙、院里散发着牛羊粪便腥味的农家相比,他家的庭院要干净得多。院内三只靠山挖出的土窑已经废弃,两排瓦房成“丁”字形排列着,尤其是两面绿漆皮的铁大门让人感觉安全得多。

  •   “赵老三”68岁,背有些驼,一顶旧帽子褪得看不清颜色,帽檐下露出花白的头发,大概是生产队长当得太久了,干瘦的脸颊上时常挂着职业性的笑容。我们每次到村上去,他都会弓着腰碎步走过来握手打招呼。我随了村支书走进他家的那天也不例外,他“呵呵”笑着说:“你不要嫌生,你就像我女儿一样,你就当回到老家了。你老姨手脚虽然赶不上以前麻利,但伺候了半辈子干部,她知道该咋经管你的。”我歉疚地笑着说:“给你们添麻烦了。”

      “赵老三”扑打了一把身上的土,安顿我坐下,又转身出门,边走边解释,他正帮村里人家脱玉米,收粮食的商人开车等着装粮哩!

      “赵老三”走后,他的妻子站在火炉边上跟我聊天。比起快人快语风风火火的丈夫,她性情温顺,低眉顺眼,言语寡淡。起初,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我不问的时候,屋里静得能听见炉内柴火毕毕剥剥的爆裂声。她说她有三个孩子,儿子入赘外乡做了上门女婿,大女子家两口子一直在外面打工,最小的女儿初中毕业后就去西安打工了。“娃才十六岁,还想上个职中,我和你叔,这把年纪了,没钱供,把娃误了。娃过年的时候回来说,她在牛奶场里上班,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腰疼得站不住——”小女儿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但话说了一半她又打住,叹了一口气,轻声说:“人老了,说话啰唆,你不要嫌泼烦——”我安慰她说,我不会嫌烦,“孩子们都忙,平常没人跟你叙家常,你心里憋闷得慌。你就当我是你女儿,说说心里话。”可能是我们的谈话触及了老人的伤心事,她没再提及自己的儿女。

      枯坐了一阵,老妇人站起来,说她要去门外山坡捡柴火。我想跟她一起去,被她推回屋里:“山上风大,你没受过这苦。”说完,她就背起一个足足与她身高相仿的大筐走出院门。站在屋里,望着她那瘦小的身躯,微跛的腿脚,我的眼眸在不经意间润湿了。是的,我就是他们的一个女儿,除了工作的原因,冥冥之中,我要与这对老人结下不解之缘,在一个冬日,倾听他们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大约一小时后,老妇人背着一筐柴火走进院来,筐里装满了她捡来的枯树枝,沉重的筐子把她的背压成了一张弓。她放下筐子,顾不得进屋暖一暖双手,就打开厢房的门,一边往炕洞里填柴火,一边用歉疚的口吻说,孩子不在,这房子久不住人了,得把炕烧得热热地,驱赶潮气。

      晚饭时分,“赵老三”呵着寒气走进屋里,“呵呵——”笑着说,他帮队上一半农户脱了玉米,自己的玉米棒子排在了第二日。饭后,他披上一件旧外套,猫着腰钻进寒气袭人的夜色中,说是要去老庄子喂驴。“儿子年前说我年龄大了,让我卖了牛,但驴我舍不得,拉车、驮粪,没高脚牲口不行。”出门前,他又叮嘱老伴儿看看炕烧热了没有,要是不够热,就再添些柴火。今天,温家庄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耕种传统,几乎家家养牛养驴,在村道上行走,偶尔还会碰见枣红色的骡、马拉着车子在山道上行驶。

      “赵老三”走后,老妇人拉开厢房的门让我进屋,烧过的土炕像个大火炉,把炕壁都烘热了。她打开电视,让我上炕坐。寒气一股一股从窗缝里灌进来,住惯了装有暖气的楼房,初到条件如此简陋的地方,我真有些不抵乡村的奇寒,立即脱了鞋子爬上热炕,把手脚捂到被子下面。

      我让老妇人也上炕坐,她一再说自己不冷,又强调自己是乡里人,浑身掉土,会脏了刚刚为我换上的干净床单。我笑着说,一看老姨就是干练人,家里房子收拾得这么紧成,算是村里条件不错的人家了。谁知,我这么一说,她却深深叹了一口气,接了话茬儿说,“要是自家的房子就好了!”她告诉我,他们的家在山坡的窑洞里,前些年山体滑坡,窑洞已经破败不堪,一下雨就漏水,潮湿得没法住。村里娶一个媳妇彩礼得十多万元,即使出高礼也难聘到姑娘。于是,养了儿子的人家都想方设法在外面买房,他们就是因为买不起房子,才让儿子入赘进了他人的家门。这院房子是同庄一户人家的,户主全家常年在外打工,挣了钱,在官村买了小康屋,便同意借房子给他们住。

      原来是这样——听到这儿,我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第二日午饭后,脱粒机开进“赵老三”家的院子,庄里来了五六个人帮他们脱玉米,老夫人拿着扫帚不停地扫着溅到柴垛土堆里的玉米粒。当二十多麻袋玉米装进大卡车后,她一下子瘫坐到小凳子上,念叨着这老胳膊老腿不中用了。这时,太阳已经偏西,又到了吃晚饭的时节。“赵老三”说:“你姨的手做活做伤了,今天干一天又痛得和不成面了,你就像我女儿一样,你给咱和面做饭吧!” “女儿”两字让我倍感温暖。我在老妇人的指点下和面、擀面。当我与他们夫妻二人围着火炉吃着热喷喷的面条时,感觉格外地香。“赵老三”边吃饭边跟我讲述他当生产队长的经历和见闻,说得最多的是乡镇干部:小王的模样、小张的性格、小李的脾气……他都如数家珍。

      晚饭后,“赵老三”照例要上老庄子喂驴,老妇人陪我坐在厢房的木凳上说话。经过一天的磨合,我们彼此熟悉,老妇人问了我的父母与孩子,主动跟我谈起她的儿女。她说她的大女儿跟我同年生,死了已经八年了,是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死亡的。“要是能供得念些书就不会受那么大的苦,像你,有个正式的工作多好!” 老妇人的话唤起了我对往事的记忆,那时,村里与我同龄的女孩很少有念完初中的,能上完小学的也不到一半,基本扫盲后就被家人以干活的名义从学校叫了回去。在温家庄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自然村,与我同龄的男女有一大半是文盲,他们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不念书,没有考上学,也会像他们的大女儿一样为了生计奔波在各个建筑工地上……

      老夫人说的小女儿其实是她的外孙女。大女儿死后留下三个孩子,他们便把外孙女接到自家抚养,外孙女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她的命运会不会比自己的母亲好一些?我不敢想象更加久远的未来。我见过在脚手架上接送砖头水泥的打工女——缺乏一技之长的打工女要是不肯失掉尊严,就得靠出卖苦力挣钱。“她一天站十几个小时——”现实远比她听到的要残酷得多。然而,我不忍心再捅老妇人心上的伤疤,只能再三安慰她说,她的外孙女上过初中,打工的条件应该比母亲好得多!

      看过一集电视剧,老妇人起身告辞,让我休息。山风掀起窗户纸,沙沙响着,仿佛一个人在讲述村庄的秘密。

    haiyawenxue

      2.一个人的坚守

      驻村的日子里,我常常走进当地的农家主动与他们叙家常。村上的小学是我常去的地方。小学设在村部隔壁,两排砖房中间飘着一面褪色的红旗,那抹迎风飘展的淡红是荒寂的山坡上唯一的风景。小学只有一名中年老师,姓史,家就在本村的孙家沟。史老师代的是复式班,八名小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分别是学前班与一年级。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小学要开设的课程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他得写近十本教案。

      白天,人们在山坡上走过时,远远就能听见史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如洪钟,在山谷里回荡。如果不是深入学校,单凭声音上判断,人们会以为史老师的班上至少应该有四五十名学生。放学之后,史老师会喊着标准的口令让八名学生站成两排,分东西二路走出门去,他站在校门口目送学生走远了,才返身推上自行车出门。

      一天饭后,我站在校外的土路上听史老师讲课,他一会儿领学生念课文,一会儿领学生数笔画,指导生字的写法。等他上完课,我走进院子,主动跟他攀谈,说他的课上得真好!史老师憨厚地一笑,说:“好啥哩,以前给大班上课上惯了,现在虽然学生一天比一天少,但改不了口。”我说,我从他的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君子慎独”!史老师谦虚地笑笑说,长年待在山里,学不到新教法,只能凭死工夫给孩子们教。

      黑板上保留着史老师刚刚写上去的板书,一面是语文,一面是数学,用红绿两种粉笔整整齐齐写在黑板两边,字迹工整、板面整洁,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史老师当民办老师已经二十六年了。1986年秋天,高考落榜的史宏芳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梦想走进了本村的小学,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为了尽快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他曾通过进修、自学先后取得了中专、大专文凭,然而,仅仅因为两年之差,转正的希望对他而言就成了远天的彩虹。二十六年里,他在温家庄这所山村小学一待就是二十四年。如今,满头青丝已经染上了白霜。他一个人坚守岗位,让学校继续存在下去已是第三个年头了。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当山坡上劳动的人们听见校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就会对生活充满新的希望。

      他为什么不要求调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史老师微微一笑说,温家庄条件差,留不住外面来的老师,他是本村人,坚守在这里责无旁贷。像史老师这年龄的人出外打工,一个月少说也能挣两三千元。他动摇过吗?史老师轻吁一口气说:“习惯了!我舍不下娃娃,舍不下学校。要是我一走,学校就得关门。这几个娃娃咋办?这些年能挣下钱的人都把娃娃接到中小上学去了。留在村里的娃娃家庭条件都不好。你看这个男孩,他妈离婚丢下他不管了,他爸也很少回家,他跟他奶生活在一起。扎辫子的这个小女孩儿手有点残疾,墙根那个男孩,他爸打工时伤了一条腿,现在也挣不到几个钱……”

    笔记

    共3页
    上一页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爱一个人,与年龄无关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异客 危机四伏最新语录 顾客与商人 虫 儿 飞 “三严三实”是锤炼干部的“火 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因为懂,所以哀 左手握住了右手 一世长安 镇定的石头(外一章) 存在(外三篇) 你答应他了 小妇人 六 沉默的多数派 母亲的智言慧语 六朝文人的戏谑 青墨赠暮云 不能怀孕的女人